应该没有创作者不痛恨抄袭。
尤其那些抄得抠抠搜搜,被抓住还拒不承认的老赖。
但 Sir 最近发现。
有例外。
一部电影,从海报到片名到字体 ……" 抄 " 得明目张胆,却收获大量好评,火遍全网。
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欢迎走进——
速度与爱情
Fast and Feel Love
别笑。
笑也没用。
人家就是这么 " 赖 ",就是把恶搞写在脸上毫不遮掩。
因为它有不怕被喷的底气。
当然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故事。
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思路:
和《速激》穿越四大洲五大洋的恢弘场面不同,《速爱》视角极小。
△ 大陆版、泰版《速度与激情 7》海报
小到它聚焦的,是一项普通人很少注意的运动——
速叠杯。
官方名字,竞技叠杯。
一项新兴的个人或团体运动,要求选手要以最快的时间把杯子按规律叠高后还原。
别看它小,要求的可是极高的手速、专注度,与肌肉记忆。
早在 2007 年,全球就已有超过两万间学校把这项运动列入正规的体育教育,大神视频火遍全球,还有世界级锦标赛。
只不过,《速爱》的 " 精彩 ",又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热血澎湃。
注意这个类型:
从 "We Are 伐木累 " 到 " 我爱你宝子 "。
即使表面一切都浓浓山寨味。
神奇就神奇在——
它用一个 " 小美遇到大壮 " 的烂俗开头,讲出一段让你惊叫大笑又痛哭的独特故事。
01
运动片
Sir 开始也以为是运动片。
它确实是这么拍的。
2005 年,男主老高,高中毕业前夕被老师灵魂拷问:
你高中绩点 2.1,基本没救了,未来准备做什么?
男主说:
我会玩竞技叠杯,想参加比赛,走职业化道路。
老实孩子哈,那老师也不绕弯子:
大学里可没有叠杯子专业。
手速再快,也无非当个流水线熟练工。
临到结束还不忘继续打击一下:
听了这么多人的想法
你的想法听上去最没有前途
热爱的东西被老师直接三连否定。
老高怎么办?
左看看右看看,什么话也没说,继续回座位上练习。
看过那些爽文的同学都知道,梦想被否定,是主人公逆袭道路上的固定操作。
老高也一样。
只不过他的逆袭,来得更猛,更快——
女主小婕偶然看到了他为梦想认真,努力的样子。
喜欢上了他。
相识,交往,见家长,在一起。
小婕对老高这个不着调的梦想,全方位支持。
这场景有多虐狗呢?
老高在家练习,开饭馆的母亲却老让他下楼帮帮忙,小婕看不下去。
挪车?
我来!
晾衣服?
我来!
接着,出钱买房,包吃包住包家务,同时保持屋子内 24 小时 0 分贝的绝对安静。
全盘接受,全盘支持——
终于盼到老高技术突飞猛进。
从爱好者,成为职业运动员。
从曼谷第一,到泰国第一,再到世界第一,成为了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
在世界竞技叠杯锦标赛震惊全场:
功成名就,拿下巨额奖金,收获大量粉丝,还在泰国办起来培训班。
并对开场看不起他梦想的老师,怼回去——
- 老师,我想郑重告诉您
这就是我的未来
您曾经否定的未来
这里就是我的主场
- 他叫大高
来自泰国
逆袭了?
呵呵。
Sir 看了一下进度条:卧槽,才二十分钟啊!
确实电影的主题关于 " 速度 "。
却不是加速度。
而是在本已太快的生活中——
我们能不能慢下来?怎么慢下来?慢下来,会发生什么?
02
生活片
看过剧本写作教程的都知道。
电影的前二十分钟(剧本前二十页)必须交代出故事的主要人物,矛盾,用来吸引住观众看下去。
就像是写文章 " 起承转合 " 的起。
《速爱》的独特,就在于它丝毫不把这套经验放眼里。
以至于连老高自己都打破第四堵墙,贡献神吐槽——
与其说它是一部讲竞技叠杯的电影。
不如说它借着竞技叠杯,用各种放飞的技巧,传达出一种导演对生活的思考。
速度与爱情,也可以叫做理想与现实。
老高 " 逆袭 " 后某天。
他像往常一样练习叠杯技巧,听到水声,本能地喝住小婕——别洗澡!
…… 没人应?!
小婕离开了。
还没来得及搞清楚为啥,老高的生活就迅速陷入一团乱麻。
修水泵。
但第一步他就放弃了:水泵的样子像达 · 芬奇密码一样复杂。
朋友让他去买新的。
好,重燃斗志,踏进电器店。
然后望着同一款水泵的八百个型号 …… 他崩了。
何止水泵呢?
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礼送往来,待人接物 ……
竞技能力勇攀高峰的同时,他的生活技能,早已退化归零。
小婕把他保护得太好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竞技叠杯领域,他也失去骄傲的资本——
一个乡下小男孩打破了老高保持的世界纪录。
并且,这个小男孩还是老高的粉丝,给老高下了战书。
老高的生活,事业,在短短几天相继亮起了红灯。
那个问题再次回到眼前——
她何故不辞而别?
回到开场,老高的冠军之路表面只有二十分钟,实际整整十年。
而他的十年,也是她的十年。
老高眼里——
时间,是以 0.001 秒为单位的。
为了提高 0.001 秒的成绩,老高连 0.001 秒的时间都不想浪费。
所以,买菜、做饭、端茶倒水、洗衣、换床单、擦百叶窗、清理浴室、打理植物、交水电网费、跑银行买避税基金、陪他的母亲去拜佛 ……
这些琐事,自然由小婕代替。
而小婕眼里呢?
时间,是以老高为单位的。
洗澡吹头发,肯定都要错开练习时间,就连发出 0.001 秒的尖叫。
也要迅速吞回肚子里。
这便是《速爱》的别出心裁——
契科夫说,如果故事第一幕出现了枪,那么第三幕枪一定会响。
枪响了。
却在响之前悄然调转了方向。
传统励志运动题材电影,往往讲的是 " 获得 "。
《速度与爱情》,却专注到了每一次获得背后的 " 代价 "。
视听语言上,老高和小婕的生活也确实泾渭分明。
拍老高时都是大片运镜。
小婕出现后,镜头往往跟她的生活一起,陷入停滞。
打鸡蛋时的笨拙;
一个人换床单时的吃力;
一边打电话,一边一心二用,又不乏细致地擦拭着百叶窗,一叶一叶地擦 ……
老高从头到尾都戴着鸭舌帽,内心戏无比丰富,充满了漫画感。
而小婕,微驼的背、大大的镜片、不施粉黛的脸,却在表明:
现实,总是无暇修饰。
这些妙趣的对比也消解了煽情。
比如这一幕:
老高无奈想找保姆来料理生活。
保姆来了,顺带着,还给介绍来了一位司机,和一位韩国来的英语老师 ……
(这是什么寄生虫番外篇)
荒唐?
别说还是人家保姆有经验——要填上小婕的空白,保姆 + 司机 + 英语老师都不够。
导演用几个一模一样的镜头呈现了老高擦窗帘的过程。
重复、缓慢、无聊。
这不仅是老高醒悟的过程。
更是暗示,出走之前,那个记忆中的 " 小婕 " 就已经消失了。
和她一同消失的。
还有空穴来风的 " 爱情 "。
03
喜剧 & 悲剧?
《速爱》还是一部喜剧。
因为,怎么会有这么巨婴的人呢?
因为,怎么会有这么荒诞的恋情呢?
导演用了各种有意思的设计去舒缓电影故事呈现的 " 夸张感 "。
大片气质,经典致敬,各种玩。
Sir 随便截几处看你能猜到多少。
好。
公布答案:
△ 《寄生虫》《速度与激情 7》《飓风营救》
这些致敬还是最初级的。
更神经病的,像是打破第四堵墙,自己吐槽自己。
以及各种在老高脑海里呈现的幻想镜头。
导演纳瓦彭用各种插科打诨的方式,试图让观众忽略的,也恰恰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东西——
悲喜剧的哀而不伤。
就像老高与小婕的爱情诞生时的荒诞。
只因为看对眼,就选择在一起,长达十年,为他付出。
他们的分别,也没有哭天抢地式的悲伤。
(或许男主的巨婴人格让他有过恐惧和困惑)
结局早藏在女主看到儿童房的眼神里。
她善良地包容着男主,却也在年龄增长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二者无法兼得,只能离开。
这不是一个童话故事突然 BE。
只是一个无法调和的错过走到了结局。
电影戏剧化地把他俩的争端,具象化为那座共同出资的房子的归属。
其实房子不重要。
因为,他想守护的,从不是爱情,是他追梦的安全感。
那句话被爱情片说烂了——
" 有些东西直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速爱》不认同。
电影里有一个有趣但尖锐的设定。
和老高争夺速叠杯冠军的其他选手,全都是小孩子。
30 多岁的老高,又何尝不是巨婴?
因为," 大人还有很多比叠叠杯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
但谁来定义 " 重要 "?
电影想说的是——
失去的反面,并不只有 " 得到 " 什么。
或者,也可以是你还 " 拥有 " 什么。
速度与爱情,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
而导演用一种搞笑夸张的形式,试图消弭两者之间长久被放大的冲突。
选择生活,和选择梦想,并不存在高低贵贱。
老高最后打破世界纪录了吗?
Sir 不剧透。
但那个乡下小男孩没有上传他的比赛视频。
因为万一赢了,就要离开家乡去美国,去更多地方继续参赛。
妈妈没办法陪他一起去。
因为妈妈是大人,有许多大人的事情要做。
和妈妈在一起,对他来说,是比满世界拿冠军更重要的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莫多瓦尼雅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5bfb908e9f09503e2a5b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