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看过这样的国产剧。
谈的,是国人讳莫如深的话题,死亡。
风格,却没有那么苦大仇深、悲苦戚戚。
冷不丁。
你还能感受到些小幽默、小激励出来。
一部拍给年轻人看的剧——
三悦有了新工作
小破站出品。
只有短短 13 集。
片虽小,反响却不小。
站内评分 9.6,播放量过亿。
而豆瓣,也是高达 8.3 分,今年过 8 分的国产剧,这是第 9 部。
为什么?
因为它在丧的同时。
努力地在勾勒出死亡的意义。
有些尬不要紧。
重要的是,它够年轻,够感动。
01
三悦
说 " 拍给年轻人看 ",最主要是因为女主角。
三悦。
一个在家待业了一年的 " 废宅 "。
用一个字形容她的状态,就是——
丧。
丧到什么程度呢?
打开三悦卧室的门。
你会看到一地吃剩泡的面汤,随手一扔的零食包装袋,外加歪在床上拧成了麻花的三悦。
以及。
一个同款的,被激怒了的老妈。
你抱着手机正嗑得上头。
老妈几句怒骂劈头盖脸。
能怎么办?
吵呗。
结果就是,妈妈把三悦的行李从二楼扔了下去。
—有本事别回来!
—饿死我也不会回来!
这下可好。
一出离家出走的戏码,在开场 5 分钟就上演得风生水起。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去找闺蜜啥的。
但别忘了,三悦是个丧到极点的小姑娘。
她跟妈妈赌气。
结果一屁股就坐在了天桥上。
嘟囔着:身子一歪,万事皆空。
不是三悦叽叽歪歪,太过矫情。
是与所有年轻人一样,刚刚走出社会的三悦,遇到了人生的困境与迷茫。
她毕业即失业。
倒不是因为能力不行。
而是因为实习结束,领导觉得 " 男孩更能熬 "。
就把考核满分的三悦刷了下去。
回到家呢。
还得受尽妈妈的冷嘲热讽。
这两句话让受了委屈的三悦,心里更疼了。
那就摆烂吧。
谁知道摆烂也被人嫌。
于是对于现在的三悦来说,她最大的困惑就是想知道," 活着是为了什么。"
闻讯而来的大姨,全都看在眼里,啥也不劝。
大姨:歪吧,摔个残疾,还要别人照顾。
不懂 " 死 " 的人,自然也不懂 " 生 "。
这样的伎俩,大姨也见多不怪了,劝她活下去,不如就让三悦知道什么是 " 死 ",她说,你跟我去出趟工吧。
大姨是干什么工作的?
入殓师。
说白了,就是给人送葬的。
三悦第一次见的遗体,是一具 30 多岁就突发心脏病的女人,发病时,没人在身边,遗体在家里已经有些气味了。
大姨的工作就是帮逝者擦拭身体,换上干净衣服。
对于她来说,死亡就是——
" 一条道,自己一直走到黑。"
而此时,死亡,对于三悦来说,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
既然她想不明白," 活着 " 是为啥," 死了 " 是什么。
那大姨就让她明白明白。
她给三悦介绍了一个工作,地址在幸福路 998 号。
三悦到了才发现。
嚯。
殡仪馆,还在幸福路上?
我咋能来这!?
转身给大姨打电话就要告状——
但,大姨一招激将法又把她收拾得服服帖帖。
" 你妈干婚庆,你去殡仪馆工作,这你妈不得气死?"
能让我妈生气?那我干啊!
就这样,三悦开始了殡仪馆的工作,成为了一名遗体化妆师。
跟着温柔漂亮的师姐周娅男(鄂靖文 饰)、脾气不好但刀子嘴豆腐心的师父刘清明(杨新鸣 饰)学习遗体化妆技术。
刚被妈妈赶出来的三悦,只想赶快找份工作糊口。
如同一只有骨气的丧家之犬。
但,这份工作,却救了三悦。
02
新工作
很多人在听到 " 殡仪馆 " 三个字时,第一反应应该是——
恐惧。
面对死亡,最让人痛苦、害怕的不是亲人已经逐渐褪去红润与温度的皮肤。
而是,要面对失去生命力后,一具面目可怖的遗体。
刚来两周的三悦,面对遗体,更是连碰都不敢碰。
甚至,根本连靠近都不敢。
好不容易克服了心里压力,开始真的给遗体化妆了。
上手的第一节课。
就是教你自己把遗体伸出来的舌头塞回去。
果不其然。
三悦直犯恶心,还不忘把手给师姐闻闻,有味儿没有。
除了化妆修容、情节遗体等,还有更复杂的工序。
如果是遇到意外死亡的,还要进行遗体的伤口缝合、断肢修复等等。
这更是考验这些遗体化妆师们的本事了。
工作不容易,但,旁人依旧不理解,提起这份工作,只有两个字——
晦气。
三悦入职这份工作的第一天,租房就吃了闭门羹。
房东一听她在殡仪馆工作,门都不想给她开,连轰带撵地就拒绝了她。
师姐娅男劝她瞒着点,瞒着点。
在这个不能直面死亡的国度里,隐瞒自己的职业,是自我保护,不算撒谎。
甚至,这行干久了她也有自己的规则:
一、不跟好朋友握手;二、不跟朋友说 " 再见 "。
毕竟,干这一行的,越干,烟火气越少。
所以,这又让三悦在干这份工作时,又有了另一个情绪——
低人一等的屈辱。
走到面馆吃饭,还得把身上的铭牌摘了。
害怕被人发现自己的职业。
可你看她的小动作。
把铭牌放在衣兜里的时候,还拍了拍,算是彻底放好了。
她虽然嘴上抱怨这份工作。
但,心里还是惦记。
最后,是悲伤。
在这里工作的人每日与死亡打交道,而悲伤,也在不经意间,感同身受。
给殡仪馆开车的小伙杨林(刘巴特尔 饰),说了多少次要辞职,嘴上说着太累,太苦。
但,肉体凡胎的他,要总看着这人生最痛苦的一幕,时间长了也受不了。
除夕夜的这天,杨林开车来到了一位逝者家里。
遗体就放在木头长凳上,儿女们没有一点悲伤,在一旁翻着房产证。
杨林问,能帮我搭把手么,没有一位儿女回应。
回到殡仪馆的杨林,蹲在墙角,崩溃地大哭不止:
大过节的太惨了,真的太惨了。
可就是这样,恐惧、屈辱、晦气、悲伤的工作为什么要去做。
这就是《三悦》的意义。
作为一部以 " 殡葬 " 为主题的电视剧,它的出现并非是猎奇,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而是以三悦的眼睛去看待死亡、殡葬事业。
它通过 " 可怖 " 的一面,去告知众人,入殓师们的另一面——
以自己的恐惧,抚以生者的宁静。
以自己的屈辱,授以死者的尊严。
他们是死亡的摆渡人。
03
真实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起那些大热的剧。
日剧,《非自然死亡》,女法医的工作,豆瓣 9.4。
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整理遗物的工作,豆瓣 9.1。
《三悦》虽然看起来也有些日韩剧的风格,某些方面也有些过于鸡汤化的倾向。
但,却没有让人觉得距离太远。
原因,在于我们面对死亡时,感受是相通的。
导演李漠在《三悦》的豆瓣评论里,写下了创作心得,聊起了自己面对死亡离别的体验:
去年,李漠的奶奶心脏病去世。
当他看见奶奶的骨灰从焚化炉里被铁锨铲出来,他愣住了。那是一把跟工地上用的没有任何区别的铁锨,有铁锈、泥污。
而那把沾满污秽的铁锨,照着奶奶未完全焚化的头骨,砸了下去。
我怔在了原地。
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浓烈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喻地愤怒。
这种感情,导演虽说自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具体的情感。
但,光看文字的叙述,也让众人为他这段经历感到伤痛。
生、死是所有人必经的大命题,在这命题之下,或多或少,我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
在 b 站上,Sir 看到了太多这样的弹幕——
狠狠共鸣了
我表弟走的时候我妈也是撕心裂肺的喊我表弟的名字
哭了,我舅就是 20 年除夕夜去世的
脑梗,现在想想就难过
我太走的那天晚上我在北京机场,梦见她了
她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坐着
年纪大了,看不得这个
" 万一他还想活呢?" 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
只能说太现实,我爸就是这样
翻箱倒柜找遍所有折子去银行
《三悦》里的死亡,勾起了太多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它的真实,不单单是停留在死亡降临在每个家庭的一瞬间。
而且,它还窥视了死亡之外,人间的人情冷暖。
一边是,喝醉酒的逝者家属,大骂殡仪馆收费太黑。
一边是,孝子往柜台上拍出一叠百元大钞。
别的不求,只求自己母亲风光大葬。
要么,是在灵堂上,以茶代 " 父 ",在老爷子的灵堂里上才艺。
要么,还有跑错灵堂,哭错奶奶的 " 孝顺 " 孙子。
人生百态,却以 " 死 " 的方式,将人看得更清楚。
说几个小细节吧:哭,跟笑。
三悦跟着大姨参加的第一场葬礼,就是那个心脏病突发的女人。
因为从小因病染上心肌炎,体弱多病,所以,从小被生父母送养。
在这个女人的葬礼上。
养父母,神情呆滞;生父母,哭天喊地。
是 " 血亲 " 比 " 养亲 " 感情更浓吗?
不然。
当大姨提醒双方家长节哀,是时候要盖棺不要耽误吉时。
生母好像难以遏制悲伤一样,扑到棺材上。
但,养母这时突然如母狮一般,一把扯开着生母。
" 起开,别拦着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回家吧。"
生母此时表情还很不自然的,望了望四周,这场闹剧,谁在演,谁在痛,一眼分明。
哭,不一定是真的。
看另一家的孩子。
父亲 70 多岁了,在医院被医生诊断为癌症晚期,治疗过程中,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儿子不乐意。
一定要让父亲的死有点价值,要让这次治疗作为医疗事故,让医院赔钱。
所以,他就找到了殡仪馆的法医陈枫(田雷 饰)。
开始,还是陪着笑脸 ,跟法医低声下气求他在父亲的解剖鉴定结果上,能站着自己这一边。
但,发现医生软硬不吃。
一抹脸,马上换上了一副流氓的嘴脸警告陈法医——
" 官司要是输了,咱俩都别活了。"
你看,连笑也不是真的。
什么是真的。
生死,这条必经之路,才是真的。
04
死亡
但,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的避讳。
我们对死亡甚少谈论。
更不用说直面,或者思考了。
以往,是用许许多多的的代称来表达死亡。
比如," 走了 "" 离开 "" 长眠 "。
或者选一个更缓和的词语,让活下来的人,变得更好受一些。
现在,则是全方面的 " 消除 "。
社交网络上,我们谈到死,会用符号代替,"S"。
综艺里,调侃的、戏谑的 " 死 ",也被打上双引号。
一个字眼,都能变成某种洪水猛兽。
还谈什么面对呢?
令人欣慰的是,《三悦》并不避讳人性的柔弱时刻。
师父因为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
嘴上说着要走要走。
但,突然跟老小孩一样,挤眉弄眼,着急不安说,我害怕,这家医院【哔——防剧透和谐】就是在这里去世的。
" 我害怕,怕像他一样。"
我们害怕听到 " 死亡 ",面临 " 死亡 ",很大原因是因为它是消极、是毁灭的,是从有到无的过程。
但,越发的欲盖弥彰,就越发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因为,如果我们不去体会、了解 " 死 " 的虚无。
我们又如何去知道," 生 " 的意义呢。
如果死亡,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另一种开始呢?
编剧游晓颖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她认识一个从事殡葬行业的朋友,这位朋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遇到想死的人,带他们来殡仪馆转转,保证就想好好活了。"
这句话,成了后来她在创作中不断强调的一个点,也是她 " 以死写生 " 的一个灵感源头。
生死相对,都是生物自然衰亡的过程。
当我们去尊重死亡,看重这死的意义,便也对 " 生 "," 生的意义 " 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让 Sir 最感动的一个场景。
是殡仪馆的员工们为一出突然发生的车祸,上下忙活时。
杨林突然对格格(康可人 饰)说,我忙得连过生日都忘了,也幸亏忘了,这样的日子,死了那么多人,竟然是我的生日。
当杨林起身,准备继续忙碌时。
格格叫住了他,用口型跟他说了一句:生日快乐。
虽然死亡总在身边发生,但,却不能阻挡我们去活在当下,去感受快乐与活力。
是的。
我们无需避讳。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影子。
而是另一种形态。
对于现实形态的避讳,才是加剧我们恐惧的根源。
我们完全可以去想——
当死亡未到时。
我们可以用 " 最后一日 " 的心态,过好有意义的一天。
当死亡来临时。
我们也希望可以做好最后一次,体面的告别。
但在此之前。
请让我们正视它。
至少,不要用奇奇怪怪的谐音、字母、符号来妖魔它,避讳它。
虽然我不知道意外、贫穷、误解、病痛、永失我爱
哪个会先来
我也不知道
我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但明天会有太阳
我相信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ecc008e9f091f267558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