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
杜甫被「冲」了。
理由在于:
杜甫没有才华,没啥文采。
作品没深度,全是发牢骚。
不够正能量,全是后人硬捧。
而且,附和的人也不少。



这些言论,看得鱼叔忍俊不禁。
真和这些人较劲吧,好像也没有这个必要。
但转而一想,这样的骂战已经不是第一回见了。
趁这个机会,鱼叔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
我们的大诗人,怎么就「塌」了呢。
杜甫,也不是第一次被骂了。
豆瓣上,在一些与杜甫有关的纪录片评论区,也有一些差评低分。
甚至列举一段段「黑历史」,大有要把杜甫棺材板掀翻的意思。
这些差评虽然后来消失了,但至今仍被一些忿忿不平的豆友挂在高赞处,警示后人。


同样被网友拉出来批的,当然也不只是杜甫。
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曾被网友指抄袭霹雳布袋戏。
还被叫作「碰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阿猫阿狗」。


布袋戏《霹雳震寰宇之刀龙传说》
后来,这位网友知道了李商隐是位诗人,又发了一条微博道歉。
但又把李商隐说成「冷门诗人」。

再有,李清照。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播出时,主题曲《知否》也跟着大火。
曾有网友批评这首歌辞藻堆砌、逻辑不通、矫情做作,连喊麦都不如。
殊不知,这首歌的歌词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很多人分明不懂,却好为人师好加点评。
2011 版《红楼梦》,曾用曹雪芹所写的《飞鸟各投林》做片尾曲。
结果有人给出极其「辛辣」的点评:
「现代感太强,不古风,词作者去补习几年语文。」

没有认真看完《红楼梦》也就算了。
有人连「诗仙」李白都不知道。
说李白写的《流夜郎赠辛判官》是「做作的仿古风」。
还说「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岂落他人后」一句是败笔。

总有人,看大家不行,看名著不及格。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迷之自信。
鲁迅,会成为「千夫所指」。
不仅文章水分多,还严重脱离时代。


经典名作,总被扣上「三观不正」。
《水浒传》是流氓闹事,最后被一锅端。
《西游记》是神鬼故事,不如网文有想象力。

《红楼梦》最惨,主人公基本被「道德标兵」批了个遍。
贾宝玉是「中央空调」,林黛玉是「作精」,薛宝钗是「绿茶」「心机婊」……

抛开情节、角色、情感等一系列元素,而是随意简化贴标签。
这不仅是一种偷懒,更是对文人名作的一种不尊重和轻视。
而在如今这个科技发展迅速,娱乐元素日渐增多的时代下,这种「轻视」正快速蔓延。
以至于近年来「中文已死」的论调愈演愈烈。
上个网,好好说话变成奢望。
随处可见拼音缩写和网络用语。
有些时候这是增加趣味,有些时候就导致阅读障碍。

看个综艺,「老年人」看不懂。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里,网红拉宏桑用各种网络梗击败淘汰职业职业脱口秀演员。

中文未死,但也已经被这些荒诞离谱的现象打成重伤。
缩写、拼音、网络梗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弱化了中文的魅力和深度。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网络用语不好。
只是因为过于滥用,而消解了大家的表达能力。
时间一久,中文独有的美感该到哪里去找呢。

鲁迅看了也要气吐血
诗歌,本就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情感。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写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高。」
正是对李杜二人的诗歌最高的评价。

杜甫曾经也是表情包顶流
网友口中落魄时的「愤青」,其实惦记着天下无数同样困顿的有才之士。
这才有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唐诗圣》
安史之乱时期,适逢暮春。
杜甫被俘,触景伤怀。
战乱中对亲人的思念,被浓缩成了十个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经历曲折。
等到年老多病,叹惋自己不得志和国运衰退。
便有了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七言」的《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大唐诗圣》
纵览历史,杜甫冠绝古今。
甚至在海外,都有许多忠实拥趸。
央视曾联合 BBC 出过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就展现了外国人眼中的杜甫:
「西方文化中,没有能与之比拟的人物。因为杜甫在机缘巧合之下,不仅用诗歌抒发了个人感情,还表现了一个文明的道德感。」

片中还找来「甘道夫」伊恩 · 麦克莱恩来念杜甫的诗。
不得不说,这种感觉相当微妙。
外国人念中国古诗,有点怪,也有点好玩。

但,英文的翻译,始终难以还原中文古诗的神韵。
失了韵律,失了律感,更少了力度。
弹幕中吐槽的人也不在少数。
事实证明,能展现中文之美的,只有中国人自己。

去年,央视在奥运会期间曾频频贡献诸多神仙解说词。
杨倩射击夺冠,用的是「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
孙一文击剑夺冠,用的是「一剑光寒动九州」。
孙颖莎冲进决赛,用的是「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冬奥会期间,央视点评起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比起文字,更令人称绝的是将那些美妙的文字影像化。
鱼叔最爱的,当属近年来出圈的河南卫视晚会。
比如最早出圈的《唐宫盛宴》。
14 位舞者扮作唐朝宫廷少女乐师。
体态丰腴,表情俏皮,化斜红妆容,着三色襦裙。
她们含胸踱步,低头扭腰,穿梭在一幅幅古籍名画之间。
随着号角响起,她们列队进殿。
正应了王维写的那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再比如后来端午晚会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
舞者化身洛神,水下化作飞仙。
拂袖起舞,衣袂清扬。
正如曹植《洛神赋》所书: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中文的精妙,只有在最懂中文的我们手里才能大放异彩。
它就像一个浪漫的小约定。
一旦提起,就会瞬间拨动内心深处的心弦。
让大家总能心照不宣地为之惊叹和折服。

《妖猫传》剧照下的评论
曾经,看国剧的乐趣之一就是品味那些精妙的台词。
鱼叔印象最深的就是《甄嬛传》。
「甄嬛体」古腔古调,字句凝练,趣味盎然。
随意打开一集,都能体会到这部剧台词的妙处。
小到各种特色口头禅。
「本宫」「极好」「真真」……
一句「贱人就是矫情」更是成为出圈金句。

大到许多名言长句。
剧中的台词不会刻意堆砌古风辞藻,而是真正服务于故事和角色。
比如大结局时,甄嬛对皇上说:
「四郎,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也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
短短一句话,既有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也有对当下的伤感。
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造化弄人。

另外,还有大量诗词曲赋、酒令灯谜等引经据典。
比如甄嬛在梅园念出一句: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刚好被路过的皇上记住了诗句,也记住了这个文采斐然的小宫女。

再比如甄嬛情窦初开,思念皇上。
「山之高,月初小,月之小,何姣姣!
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触景生情,目光所及,心之所向。
不矫情,不造作,不故意咬文嚼字,听起来十分自然。

《甄嬛传》里的台词,被许多人当作国产剧的范本。
不仅贴合人物故事,足够华美有韵律。
还有很多隐喻潜台词的设计。
正如此,剧中的许多台词才能出圈成梗,变成经典咏流传。

只可惜,《甄嬛传》这样的国剧只是昙花一现。
近年来的诸多国产剧,都远不能望其项背。
就拿被称作低配版《甄嬛传》的《延禧攻略》来说。
同样是皇帝选秀。
《延禧攻略》中乾隆说的是:
「这今儿风这么大,她站着应该挺费劲的吧」

《甄嬛传》里,雍正说的是: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必俏,甄氏出美人」
台词风雅至极,尽显帝王的搏学。
两部剧一对比,伤害极大,侮辱性极强。

像这种「台词降级」,近年来已成为国产剧的通病。
要么强行套古风台词。
只要演员不尴尬,尴尬的就是观众。
要么放入各种流行语。
看似迎合当下潮流,其实破坏了剧集本身。

长久以往,台词越来越差,涵阔的文化也越来越低。
最终「台词降级」演变成「审美降级」。
外表华丽,内核空洞,逐渐成了国产剧的共同困境。
这些,正是因为过于迎合快餐文化,轻视中文文化所导致的后果。

然而,影响并不只在拍不出好看到国产影视剧。
影响最大的,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丢失。
近年来,日韩都出现了足够代表该国民族文化的作品。
韩国有《兹山鱼谱》,讲述被贬的士大夫在偏远渔村撰写书籍的故事。
豆瓣 8.8,一上映就登顶周票房榜首。

日本有《编舟记》,讲述几个编辑花十五年时间编纂一本辞典的故事。
豆瓣 8.6,拿下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反观我们,这些年竟然找不到一部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在这些电影的评论区,许多人都跟鱼叔一样感到可惜。
慨叹邻国拍出了我们十分需要但又完全缺失的内容。
就连意大利航天员,都愿意引用《兰亭集序》直抒胸臆。
而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在诋毁诗圣,说他没文采。
这样的反差,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

北宋大家张载有写: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用之来形容传统语言文化,再合适不过。
在眼下日新月异的时代,拥抱新事物无可厚非。
但,我们更应该带着慧眼,去其糟怕,取其精华。
而不能因此丧失自己独立表达的能力。
会表达,有文化自信,才能欣赏中文之美,领略其中的哲思与深意。
我们该做的是传承,而不是扼杀。
既要学会看见中文的浪漫,也要学会如何表达浪漫的中文。
中文,是断然不会死的。
但我更希望看到,它热烈而精彩地活着。
全文完。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ec4d58e9f094635268a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