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前沿科技 2年前 (2022) 虚像
1 0 0

前段时间,我们三易生活曾对谷歌方面刚刚发布的几款硬件新品进行了一番批判。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当时我们指出,无论是 Pixel 7 系列智能手机、还是 Pixel Watch 智能手表,它们在诸如屏幕、保护玻璃、摄像头、主控等配置上的用料水平,普遍都还停留在业界一两年前的基准上。

我们当时所指出的这些,主要是基于 " 谷歌这么大的厂商,不应该在用料上抠抠搜搜省成本 " 这样的考量。但在相关内容发布后,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 " 说道说道 "。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平心而论,我们完全理解、并且赞同这一观点中的部分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在优化水平足够高的时候,即便硬件水平不咋地、甚至使用的是低成本、相对落后的配置,用起来也能依然流畅,日常体验还可能比部分硬件更 " 顶 "、配置更高的产品体验更好。

这样的情况是否存在?当然存在。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用户、或者说消费者 " 不应该去纠结硬件配置 " 呢。

软件优化并非万能,它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首先大家必须要知道的是,软件的 " 优化 "、" 调校 " 并非万能。即便它在某些方面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但在另外一些同样关乎体验的部分,再怎么好的优化也解决不了许多问题。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以谷歌 Pixel 7 Pro 为例,其配备了由 5000 万像素 1/1.3 英寸主摄 CMOS+4800 万紧凑型小底长焦 +1200 万超广角的三摄配置。这样的硬件对比如今各种 1 英寸、1/1.12 英寸超大底的 " 三主摄 ",确实在硬件上要差了一截。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但在谷歌顶级的影像算法以及自研 AI 计算单元的加持下,Pixel 7 Pro 刚刚在 DXOMARK 的影像测试中,拿下了第一名的成绩。从这一点来看,至少我们可以说谷歌在 Pixel 7 Pro 的影像方面,是确实 " 用优化填平了硬件差距 "。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但大家想必都知道,Pixel 7 系列机型 " 不极致 " 的硬件配置,并不只在相机上。比如说,其机身表面使用的玻璃盖板,是 2020 年发布、相对老旧的康宁大猩猩 Victus,这就意味着它在抗摔、抗划性能上,弱于更新世代的苹果超瓷晶、以及大猩猩 Victus+ 方案。很显然,玻璃的耐用性肯定没法用 " 优化 " 来解决,用料差一代就必然意味着更容易碎裂、更容易出现划痕,这是非常现实的体验差异。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又比如说在 SoC 性能上,我们曾批评过谷歌 Pixel 7 系列所搭载的 Tensor G2 芯片,在处理器架构、指令集方面 " 不思进取 ",其性能进步幅度太小,远远落后于骁龙 8+,天玑 9000+ 等同时代的旗舰 SoC。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图片来自 Golden Review

从最近外媒刚刚公布的测试结果来看,尽管谷歌已经给 Pixel 7 系列配备了最新的系统版本,底层优化什么的也是亲自操刀,但其无论是在帧率、还是能效比上,表现其实都不算优秀。在《原神》中的实测平均帧率仅 37.2FPS,功耗却只比平均帧率高达 57.7FPS 的小米 12S Ultra 低了 0.1W,可谓是相当得不偿失。

很显然,这些都说明哪怕是谷歌亲自操刀的系统、亲自设计的芯片,亲自进行的软硬件优化,依然会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瓶颈。比如更廉价材料所带来的耐用度差异,比如芯片的绝对算力、峰值性能差距,这些都是仅靠 " 优化 " 无法解决的。

" 重优化、轻硬件 ",背后还存在利益因素

不仅如此,如果是从产品本身的商业策略去思考,那么 " 重优化、轻硬件 " 对于厂商来说,其实也是一种相对更 " 鸡贼 " 的设计思路。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众所周知,一款产品从研发到制造,各环节都需要耗费真金白银的成本。其中," 优化 " 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在研发成本上,对应的是产品出厂前,在设计阶段的高额人力物力投入;而 " 堆硬件 " 的环节则主要体现在制造成本上,对应的是每款设备实打实在物料、供应链上的耗费。

是的,我们强调了设计阶段投入的 " 高额 "。因为即便是像 Pixel 7 Pro 这样的旗舰机型,它的硬件物料成本(BOM 成本)或许并没有那么高,但其背后所涉及到的新版系统、影像算法、自研芯片的研发成本,是完全可能高达几千万、甚至数亿的。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可问题在于," 堆硬件 " 的成本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谷歌每产出一台 Pixel 7 Pro,就固定要花费数千元的物料成本。但软件优化、前期研发的技术成本,却是可以被长期摊薄的。

比如,假如其软件优化总共花费了 1 亿元,那么当这款机型销量达到 10 万台时,平均每台手机上摊薄的 " 软件优化成本 " 就只有 1000 元;而当其销量达到 100 万时," 优化成本 " 每台平均就只有 100 元了。

而且在实际情况中,软件、技术的研发往往可以造福好几代产品,所以这种 " 摊薄 " 的现象还会更加明显。最后落到每一款机型上,厂商看似花了大价钱搞的前期研发、技术积累,真正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完全有可能远低于硬件制造成本。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作为一款 1000 美元左右的旗舰机型," 轻硬件 " 的设计思路也体现了谷歌对利润率的追求

于是这也就意味着,当厂商选择降低配置、以更少的硬件成本 " 搭配 " 更多的软件研发,靠 " 优化 " 来提升最终用户体验时,这种做法其实是存在着潜在的、巨大的利润率优势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厂商选择 " 赚得更多 " 的策略就不好、就是 " 黑心 ",但至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大家讲述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看似 " 相同体验 " 的产品、哪怕是卖到相同的价格,背后的 " 利润率 " 可能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仅以 " 用起来的感觉 " 来衡量产品价值,而刻意忽略背后的硬件成本差异,多少是有点不妥的。

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Tensor G2 芯片落后的 CPU 架构,决定了很难再有进一步的适配提升空间

况且对于那些硬件反面非常堆料,但刚上市时软件不够完善的产品来说,又怎么知道厂商就不会在后期进行完善、优化、补强呢?对比起硬件本身不够好、靠 " 优化 " 拉高体验的产品,这种硬件堆到够强够满的产品在后期再有了出色的适配、优化后,岂不是应该更强、更 " 值 " 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d57998e9f0956dc16d40b

版权声明:虚像 发表于 2022年10月17日 pm10:12。
转载请注明:为什么对于电子产品,必须要追求“硬件配置” | 快导航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