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脱口秀大会》横空出世,打开了国内一片蓝海的市场。
可如今播到第五季的《脱口秀大会》却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疲软,曾经的 " 流量密码 ",却似乎已经偏离了脱口本身。
这季风评不仅断崖式下滑,领笑员们也是从开播被骂到结束,周迅被骂 " 三不 ":不拍、不懂、不说。那英与之相反,被指责乱拍灯,手握生杀大权,却在嬉笑怒骂之间决定了选手的去留。
" 骂惨了 " 是这一季《脱口秀大会》的状态。
直到最新一期的播出,集 " 聊天鬼才 "" 烂主持 "" 低情商 " 等标签为一体的鲁豫,却意味被夸成 " 优质领笑员 "。
不仅口碑反转,还迎来网友们纷纷夸赞:
" 生活阅历多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
" 共情能力好强。"
" 鲁豫来了整个节目文化又提升了 "
谁也没成想,被嘲几十年的 " 真的吗,我不信 " 的鲁豫在《脱口秀大会》翻身了?
鲁豫如何成了互联网嘴替?
鲁豫在《脱口秀大会》上圈粉,要从自嘲说起。
作为第一场主题赛的开场嘉宾,一上场就自嘲辟谣 " 一天只吃三粒米 " 的无奈传言,吐槽重现 " 真的吗?我不信 "。
又直言曾经气得想发律师函,随即话锋一转," 现在没人信(律师函)这玩意 "。
这一番内涵,直叫人惊呼互联网嘴替。
更重要的是,面对选手们的表演,鲁豫又能言之有物。
听到步惊云讲述自己和孩子的故事,鲁豫表示只讲家长里短的段子并无问题,反而鼓励她大胆发言," 我越来越觉得其实从家里面能看到整个世界。"
鸟鸟谈社恐,鲁豫不仅能接住话题,还总能提取精华,将话题引到 " 隐性社恐 " 上来。
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
甚至有人高度肯定道 " 句句都在点上,没有高高在上。" 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表达。
听到庞博关于 18 岁的段子,鲁豫联想到自己看乔治 · 卡林贯口时的体验,真真切切地给出了一些 ideas。
" 之前以为搞笑才是王道,但现在发现,看嗨了也会流泪 "。
连李诞听了也直呼内行,认证其为 " 脱口秀铁粉 "。
另一位选手 Rock 调侃了自己脸垮,讲自己做医美的一些痛苦经历。
现场反馈并不是很好,但大家却一时半会也说不上是哪里不好。
只有鲁豫精准挖掘到了文本的问题,西装革履的 Rock 实际上并不垮,打造的也是衣服精英模样,所有当他讲述外貌焦虑的段子时,是无法让观众带入的。
不仅如此,反而还会间接暗伤真正容貌焦虑的女性,引起不适。
甚至后续有网友爆料,鲁豫当时鲁豫还有一段更尖锐的点评被删掉了。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一度被诟病的点也被打破,鲁豫似乎更能看到一些值得反思的点,试图往深处说说。
比如那一句 " 冒犯不是目的而是表达的手段 " 。
于是这一对比,此前几度陷入词穷或者直接看不懂的领笑员,鲁豫不仅有梗有料,还能随机应变出金句,高下立现。
不少粉丝评论:
" 鲁豫拍灯拍到了我的心坎儿上!"
" 鲁豫就是我的手替 "
不仅网友如此,大老师也一拍大腿:" 我要上鲁豫有约!竟然没有上过鲁豫有约 "。
" 中国奥普拉 ",被嘲几十年
说鲁豫是 2001 年初代 " 王冰冰 " 也毫不为过。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作为一枚妥妥的学霸,在校期间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毕业后做了央视实习记者。
年少单纯的鲁迅当年见央视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 你们中央文艺部的领导都留大胡子啊 "。
这一番大胆发言反让领导觉得,嗯,很特别,有意思。
干了两年,优秀的鲁豫就在人才济济的央视脱颖而出,获得了 " 十大最受欢迎主持人 " 的称号。
直到一档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开播,20+ 年,做了 3000+ 集,采访了 10000+ 人,国民度远超所有其他访谈类节目,鲁豫也被 CNN 报道为 " 中国奥普拉 "。
颠覆时期《鲁豫有约》让鲁豫的业务能力交口称赞,但又同样是《鲁豫有约》让她背上 " 最烂主持 " 的称呼。
那句经典的:" 真的,我不信。" 成为了多年被嘲笑的点,百变创意秀上,沈凌模仿鲁豫时还玩过这个梗。
盘点当年鲁豫的大胆发言,确实足够让访问者当场抠出三室一厅。
黄晓明感慨,自己除了幸福什么都有了。
鲁豫:哇哦 ~
周迅兴奋地聊到一下子见到很多喜欢的演员,激动之余表示 " 你能想象我的那种开心吧?"
鲁豫:我不能想象。
以及前段时间被考古出来的王力宏访谈。
他与鲁豫坦言老婆生孩子那天自己好累好累。
鲁豫一针见血:又不是你生的。
甚至,当年王健林的经典发言:定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
也是出自《鲁豫有约》。
《鲁豫有约》有一期采访的是留守儿童,鲁豫问留守儿童为什么不吃肉,孩子说是现在肉价太贵了,鲁豫接道:" 肉价,你还知道肉价呢?"
鲁豫也因此被冠上了 " 何不食肉糜 " 的罪名。
有无聊的网友,甚至专门统计了一下鲁豫在节目中说 " 我不信 " 的次数,结果是:165 次。
众多网友痛斥鲁豫没情商,但也有人认为,看似冒犯和装傻正是鲁豫的风格。
白岩松曾高度评价鲁豫的采访是 " 专业基础好,无招胜有招 "。
罗永浩说,经历了这么多采访,只有和鲁豫的这一次全程没有感到一丝尴尬。
袁隆平也能在采访中笑的轻松自在。
但即便如此,鲁豫 " 最烂主持 " 却不知何时几乎变成了一种共识。
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被采集的 " 翻车瞬间 " 的短视频更容易引起人们关注。
于是,嘲笑鲁豫 " 聊天鬼才 " 一度成为风潮。
黑了几十年怎么突然就翻红了?
从断章取义的黑到如今全网称赞的嘴替,你很难说人们关注的是鲁豫这个人。
或者说,其实他们更关心的是某个阶段的某个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某种情绪。
互联网是人性的修罗场,热点就是那场上的罗生门。
无论是昨天嘲笑的截图,还是今天的点赞打 Call,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换了一种角度一种心态而已。
解刨一个人,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但群嘲一个人却可以非常无脑。
一个 3000 多集的节目,总能挑出些 " 是非 "。
可一个能办二十年的节目,一定有他存在的理由。
《鲁豫有约》也曾被 《时代周刊》誉为 "15 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 ",风光无限。
就像当下不少综艺,几季之后总免不了疲软,一而再 , 再而衰 , 三而竭的太多。
国内访谈节目的黄金年代过去,但伴随鲁豫的依旧是废话大王的标签,估计她自己也没想到,因为《脱口秀大会》口碑反转。
反而当年人见人爱的周公子遭遇了滤镜破碎的翻车。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互联网现象,爱恨就在一瞬间。
人性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才会散发光芒,而人们只有无聊的时候才会上网,但是一上网人就不无聊了,先爽了再说。
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像鲁豫事件一样,互联网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像小孩子。
今天给颗糖就是铁粉,明天 " 打一顿 " 那就是世仇,情绪没有隔夜的,比夫妻磨到床尾还要快。
我们都知道构建万物的基本粒子都大同小异,但是这些神奇的粒子却组成了世间一切。
很多复杂事务的背后有着简单的逻辑,有了逻辑即使那些看起来在不合理的事情,也会变的让人信服,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颠覆的一切社会法则的存在,它能用理性的算法呈现了一个感性世界。
人们乐在其中,在这上面人们会失去理性,我们只需要一段可以改变自己情绪的视频或者文字,这些传播起来的舆论,最好是越复杂越离谱越好。
猎奇是现实世界中少有的体验,但是在互联网上却是家常便饭,于是乎制造猎奇的思维,就成了各种各样的标题与视频。
现实中遇到言语刻薄的人,我们大概率会扭头就走,但有人永远是智者,有人天生愚蠢,他们互不相通却又是同一种人。
互联网的迷雾中,谁又看得清谁,只言片语就可以妄下结论。
今日奉你为神,明日可以群嘲劝你退网,这是常态。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828398e9f097e5014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