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则小品的过度解读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第二期,有一则名叫《代号大本钟》的小品。
初看,意犹未尽,总觉得喜剧表层下藏着些什么;
二刷,便确信,这是一则讽刺喜剧;
再刷,作者的深意,犹如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1944 年,二战进入尾声;
法西斯大势已去,战场上节节败退;
盟军暗藏地下的情报机构,也屡获奇功。
米歇尔(灰色军服)就是英军楔入纳粹心脏的一颗棋子,代号「大本钟」的他,眼看胜利在望却无抽身退路,决意以身殉国。

然而,由于情报科长汉斯(黑色军服)的智商过于感人,让事情发生了转机。

剧情的主线就是猫鼠游戏——
汉斯的任务是揪出「大本钟」,而米歇尔则尽可能地隐藏身份。
事实上,米歇尔无需刻意隐藏。
光凭汉斯浆糊一般的脑回路和自以为精明排除法,就把自己绕进了逻辑的迷宫中再也走不出来。
最后,汉斯得出结论:大本钟,就是他自己。

这个喜剧的效果也因此而来:所有观众都知道谜底就在眼前,但汉斯总是一次次错过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
通常情况下,「抓内鬼」剧情的结局,是正义方的卧底金蝉脱壳,邪恶方的首脑抱憾而终。
然而,《代号大本钟》的结局却 180° 调转——
米歇尔被射杀,而汉斯不仅活了下来并成功洗白横跳到了盟军一方。
如果把这则小品当做短片来看,这样的结局恐怕很难过审。
要不是汉斯的傻 X 人设,即代表着坏人活了下来,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啊 ~
汉斯傻吗?
至少从他粗糙的逻辑思维来看,真算不上聪明;
米歇尔厉害吗?
至少从他屡屡成功传递情报来看,他的能力一定不俗,而一个能力不俗的特工,一定兼具沉着、机敏、勇敢、聪明等多种品格。
那么,问题就成了:
为什么在一出没有逻辑硬伤的故事里,正义的干将会被邪恶的傻子杀死?
仅仅是因为荒诞吗?
解开这个问题,便读懂了《代号大本钟》的高明之处。
严正声明,以下解读纯属个人理解,与创作者无关,因为在谢幕环节,评委问创作者土豆,汉斯上校怎么回事?
土豆想都没想,嗯,他就是单纯的傻。



嗯,大家要喷,喷我好了。
随后土豆又补了一句:谍战电视剧《潜伏》里,老狐狸吴敬中一定知道余则成就是卧底。


直到这里,潜藏在喜剧表层之下的讽刺开始浮现,我才确信没有过度解读。
因为《潜伏》最后一幕,便是余则成在吴敬中绵里藏针的胁迫下,与翠屏、与大陆、与信仰做出了决绝。
这也是一个亲者痛仇者快的悲伤结局。
如果说《潜伏》批判的是国民党高官的贪腐和机关的内耗,那么《代号大本钟》则讽刺的是无处不在的权力依附和阴魂不散的办公室政治。
汉斯之所以始终将米歇尔「排除」在外,原因只有一个:
米歇尔是元首派来的。



如果米歇尔是间谍,屡次传递情报导致前线失手,那这个锅的源头,最终会指向元首。
而元首是不会错的。
即便错了,那也要假装不知道,不仅任由它错下去,还要给错误一个足够合情合理合法的解释。
对权力顶峰绝对崇拜和恐惧的环境,孵化了绝对服从的下属:希特勒杀害几百万犹太人都易如反掌,何况处死一个小小的情报科长。
米歇尔央求汉斯 " 怀疑怀疑我 ";
但作为调查者的汉斯主动为嫌疑人洗脱嫌疑,底层逻辑,也是对权力的攀附——
顿顿吃炸鱼薯条、逢人聊天气、出门带雨伞,这些全世界周知的英国人行为特征,汉斯却以 " 丘吉尔不会派这么明显的间谍 " 来为米歇尔开脱。



在汉斯认知里,希特勒、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这类人物,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他有宗教般的虔诚。
具备如此尖锐的观察力和一眼洞悉关系链条最顶端能力的人,会是个傻子吗?
在等级森严的权力结构中,尤其是在看不见硝烟的情报战场,能当上掌握生杀大权的情报处处长,仅凭一时的运气,大概率是不会发生的。
回想吴敬中老奸巨猾,眼看大势已去,极尽一切可能吃拿卡要、大肆敛财。而这里的汉斯,未尝不是另一个玩弄办公室权术的吴敬中。

在这个故事中,编剧在第一幕便交代,大本钟必死。
果不其然,他死于倒数第二幕。
虽然终有一死,但从自尽、到被汉斯射杀,事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 180° 转变。
前者,是慷慨许国的英雄;
后者,是死不瞑目的炮灰。

由于盟军联络依靠的是摩斯密码,这也代表着无法根据音容笑貌对上号,只要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大本钟,哪怕是一条狗。
就这样,汉斯顶替了米歇尔的身份,成为了大本钟。
"1917 年加入宪兵队,潜伏 27 年未被发现 "
" 故国三千里,代号大本钟 "
随着这句铿锵有力的台词,汉斯从一个侵略者,转换成了抵抗者,从不义到正义,短短两个镜头,实现身份的洗白。


这样的桥段我们在《无耻混蛋》和《冒牌上尉》中都看到过,可不同的是,这个故事中横跳的人,全然没有前作中的机警和算计。
自始至终,汉斯只做了一件事:装傻。
这反转、这智商、这随机应变,能是一个傻子想出来的?
所谓大巧若拙,说的就是汉斯吧。
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出汉斯「装傻」的蛛丝马迹。
汉斯前后共有两次「姬无命」式发问:难道我是大本钟?
第一次,是带有试探性地装傻充愣,以便真正的大本钟放松警惕,米歇尔此时已经有了掏枪动作;

第二次,语气中带了笃定,借他人之口,证实自己的身份。

在不到 20 分钟的小品中,为什么要重复同一个信息点?
张麻子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眼看大势已去,战败国的阴影笼罩心头,汉斯这时的心理活动则是:谁是大本钟不重要,大本钟活着,对他很重要。
《代号大本钟》仅用短短 20 分钟,并且还是轻松诙谐的方式,就说透了谍战剧中个体宿命与时代浪潮的主题。
这个故事对我们打工人有什么启发?
第一、永远不要低估看似木讷的上司,很多时候,他都是藏而不露;
第二、战争年代、乱世之下,做一个啥都明白的傻子也未尝不可,毕竟小命最重要。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676d88e9f095f606515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