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电影疯狂刷屏。
看过的观众几乎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双腿发软、手脚冰凉、脊背一麻 ……
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跪求此片,只图一爽。
究竟是怎样一部神片?
别急,鱼叔今天就来说说它——
《坠落》
Fall
这是一部成本只有 300 美元的小制作电影。
故事简单的出奇。
一,爬塔。
二,困塔。
三,求生。
主要人物,只有两个。
主要场景,一个小平台。
但,就是在这么简单的设定下,创作了一部新意十足的作品。
而它最大的创意,就在于将一个恐惧点放大到极致——
高空。
在此之前,鲜少有拿高空恐惧做核心看点的惊悚片。
比较相近的,可能是《地心引力》。
但《地心引力》的高度又太高了。
它与《坠落》所关注的恐惧感并不一样。
前者让人感到恐惧的是,无重力。
后者却是,重力本身。
太空的无重力离我们太远,难以感同身受。
而《坠落》的重力感,却离我们很近。
地面上,重力代表了安全感。
到了高空,重力变成了「杀人利器」。
本片所制造的惊悚点,几乎都来自于此。
主角试图攀爬的电视塔,全高将近 600 米。
单看几个画面,就能让人隔着屏幕腿脚发软。
一个仰拍,塔尖高耸不见顶。
一个远景,塔身四周无支撑。
一个俯拍,塔底遥望如深渊。
而这些镜头,在全片只能算是边角料。
在展现「高空恐惧」上,电影可谓做到了极致。
任你再困,瞟个一两眼,瞬间精神。
还有比高度更让心颤的东西。
这座电视塔并不结实,是个危险建筑。
年久失修,锈迹斑斑。
整个塔身全靠三根巨型拉索固定,看着就让人很难放心。
唯一的楼梯轻轻一晃,就发出铁锈摩擦的声音。
在高空大风的摇动下,像个迟暮的老人,艰难地喘气。
还有无数松动的楼梯、锈坏的铁架。
稍不注意,就会抓空一根阶梯。
屏幕内外,皆吓出一身冷汗
这样一座高耸危塔,自然成了绝佳的「高空恐惧」载体。
尽管有所预期,但当最担心的一幕发生时,还是禁不住脊背一凉。
螺丝松了,楼梯落了。
连主角都差点小命不保。
一瞬间,电视塔变成了一个光秃秃的滑竿。
毫无立脚之处。
该怎么下去?!
困在高空,想求救也是困难重重。
打电话?
高度太高,没信号。
无人机?
背包落在了下面。
求路人?
电视塔远离城镇,荒郊野岭,人烟绝少。
偶尔碰上一个。
结果距离太远,听不见。
除了这种高空中孤立无援的境地,电影里还「贴心地」将许多大家害怕的高空场景一一呈现。
比如高空睡觉。
夜里一个翻身,很可能就掉下去了。
再比如天气突变。
狂风暴雨接连袭来,塔身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倒塌。
甚至还有空中猛禽。
受伤的主人公身上散发着腐臭的气息,引得秃鹰寻味而来。
看着那禽兽的眼睛,就像看到了自己生命无望的终点。
从第 20 分钟开始爬塔起,鱼叔的心就一直紧绷。
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里,连大气都不敢出。
有人说自己吓得扣出指甲印。
还有人说吹着空调还看得冒冷汗。
就冲让大家恐高这点看,《坠落》真的是做到了。
对于喜欢刺激的观众而言,《坠落》很对胃口。
但不喜欢这部影片的,打一星差评的,也很多。
这也说明了,本片的长短板都很明显。
一方面,它将「高空恐惧」的氛围感做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剧情上留下一些争议之处,引起观众议论纷纷。
最大的质疑在于,两人求救方式上。
两人困在塔顶时,突然想起来,塔底是有信号的。
便试图将手机在发送信息的过程中,扔到地面上。
她们将手机塞到一支鞋子里,并垫上魔术胸罩等东西用来防震。
无效后,女二亲身下到下面一层锅盖处,取得背包。
想用无人机飞到附近的餐厅求救。
结果电量不足,飞不远。
有不少网友,都对此举提出质疑。
认为这简直降智。
「为什么不用无人机把手机松下塔去发信息?」
有人解释,是手机太重,而且不好固定。
也有人解释,是因为手机要用来操控无人机。
两女在一开始,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
毕竟,要下到锅盖那里拿背包取无人机,具有很大风险。
所以,就先尝试了扔手机的办法。
而第二次,也确实没办法了。
因为只剩一部手机,需要操控无人机。
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情节争议。
如,手机电量能支撑这么久?
塔顶真的可以用来充电?充电时间有那么快?
无人机飞去餐厅,为什么要飞这么低,找撞?
扔鞋子,为什么不绑好鞋带?
等等 ……
当然,这些质疑,有的可以解释。
有的也属于电影中难免的穿帮。
就拿鞋带这个事。
其实她们扔的时候,可以看到是绑好的。
结果镜头一切,鞋带突然松开了。
类似这种镜头穿帮,还有一些。
比如女主摔下去的时候,包掉落的方向要朝外一点。
根本不可能落在锅盖上。
换个角度一看,背包居然稳稳落在上面了。
这是一个镜头哦。
让我们连起来看一遍。
当然,除了这些穿帮疏漏。剧情上的 bug,鱼叔倒觉得不是很重要。在看这类电影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往往都处在上帝视角,所以能很快给出最冷静、合理的判断。但主角不是。在危机时刻,容易犯错十分正常。只是观众都下意识希望主角都能特别理智、聪明,是个完美主角。就像有人直接评价,两位主角就是「作死」一样。如果不去爬塔,就什么事都没有。这样的观点,无疑直接否定了她们所有的行动,也否定了这部电影。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会片面地断言:「极限运动等于作死」之前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上映时,也曾引起一些争议。亚历克斯只是无数热衷极限运动的人中的一员。十多年他来热衷于徒手攀岩,并将攀登酋长岩定为自己的「终身目标」。「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死去,徒手攀岩只不过是让那一天来得更快而已。」
有人不解,认为他这是玩命。不仅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更是对身边人的不负责。
豆瓣上《徒手攀岩》底下的评论但是,在亚历克斯眼里,徒手攀岩不过是自己生命的重要一部分。他由衷地热爱这项运动,笃定这番热爱能让自己更幸福。所以在面对质疑时,他总能坦然地面对。因为只有在徒手攀岩中,他才能体会到那份独一无二的快乐。
放在本片中,原本就设定为攀岩爱好者的两位主角自然也是相似的观念。只不过,惊悚片不同于纪录片。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不可能完全还原现实中的专业攀岩者。因此,除了剧情上的 bug。本片的专业性,也遭到不少诟病。有不少专业攀岩人士批评,两人完全不是攀岩爱好者的身型。随便找出真正攀岩爱好者的照片,对比一目了然。
Laura Rogora
再比如,前期勘查十分不到位。直到爬塔前一天,居然连塔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么点时间,更别说对塔体状况做安全评估了。
另外,也有人对塔本身是否合理提出质疑。这种细长高的塔是否真的存在?只靠三根钢索能支撑的住?其实在现实中就有原型。在美国北科达塔州特雷尔县,就有一座KVLY 电视塔。高 628.8 米,塔中有升降机,至今仍在运作。
而且,现实中也真的有人像电影中两位女主一样去爬这种电视塔。油管上就有一段攀爬高 475 米电视塔的视频,近 200 万人看过。攀爬者不带任何安全设备,身着常服。看到他们这段视频,只让人感到双腿发抖,脚底发麻。
看过后就会发现,现实中的塔比电影中更夸张。他们最终到达的平台,比电影里的还要小。极其窄小的三角形区域,只能勉强站起坐下。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者也提到,自己在攀爬前,需要做许多准备。他们前后花了3 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稳定研究和训练。并且通过勘验,确定塔可以安全攀爬,自己能够攀爬。这么一对比,电影里的诸多行为自然显得过于儿戏。
大意:三个月的训练和考察,最终上去花了 2.5 小时,下来 1.5 小时总而言之,你不必对《坠落》这部小成本电影,太过较真。它能够在如此简单的框架和制作下,营造出极致的「高空恐惧」。仅这一点,就已经十分出色了。
当然,生存惊悚类电影,并非只有这一部。过去曾有不少电影,在小成本下,完成了惊人的创意。比如《鲨滩》。大部分时间,几乎就是主角独角戏。鲨鱼露面不多,但它带来的恐惧感却贯穿全片。短小精悍的篇幅,让海洋成为大家的恐惧。
再比如《127 小时》。独行野外,右臂被巨石压住五天五夜,最终不得不断臂求生。主要聚焦的是,困于荒野的孤独,和求助无门的恐惧。
还有《活埋》。主角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埋了,求救无门。密闭的棺材,微弱的火光,没电的手机。堪称密室恐惧症人群的噩梦。
这类题材的电影,大多都不够完美。但,作为一部简单且低成本的惊悚片。它们无疑都是成功的。单一的空间、简单的故事、纯粹的刺激。为的就是给观众带来最原始的恐惧。
而对于所有低成本电影的创作者来说,这也是个很好的典范。因为《坠落》这类片子的成功,可以很好地拓宽思路。或许,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电影不用太多太大的野心。只需专注一点,做到极致。这,便是一种成功。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7c32a7f780bc3490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