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没有贫穷的未来。" 马斯克在舞台上这样展望特斯拉机器人(Tesla Bot)会带给人类文明的变革。
" 预热 " 了一年多,北京时间 10 月 1 日上午,命名为擎天柱(Optimus)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终于得以亮相。
这个机器人走上舞台,展示了它的动作范围,挥手打招呼,并在空中挥舞着胳膊。从外形上看,它与马斯克之前展示的 PPT 还有很大的差别:舞台上的原型机没有 " 套皮 ",身形也显得没有那么纤细。
但这也方便特斯拉直接展示擎天柱的 " 灵魂 ",工作人员甚至直接指着它的某个部位说道:" 顺便一提,这就是我们汽车上用的自动驾驶计算机。"
特斯拉说这个机器人是在它的全自动驾驶电脑上运行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其在开发和训练这款机器人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最初的设计步骤,到更先进的功能,比如它所称的 " 骨盆解锁 " 功能,再到让机器人的手臂摆动。
对于更进一步的实用性功能,马斯克则通过演示视频进行了一番展示,如在汽车工厂搬纸箱、给植物浇水、移动金属棒等。
随后,马斯克也将下一代产品直接请上了台,但可惜的是,现在的它还需要三个人在旁边辅助。
对于具体的商业化,马斯克表示擎天柱预计售价不到 2 万美元,目标是尽快制造出销量超百万台的有用的人形机器人。为了进一步降低售价,特斯拉工程师正在努力降低擎天柱的功耗和零件数量。
这是特斯拉第二次举办 AI Day 活动,在一年前的 AI Day 上,马斯克首次推出特斯拉机器人概念。彼时,由真人假扮的擎天柱劲歌热舞。
类似 " 管家 " 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和功能单一的家务型机器人不同,需要执行多任务,后者的代表是扫地机器人。
家庭服务机器人绝对符合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就像电影《机器管家》里的安德鲁那样,让你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最好还能陪伴你、与你交流,最好最好一不小心 AI 觉醒,拥有真正的意识,和你坠入爱河 ……
但事实是,制造一台可以替代人类的机器,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大规模量产的真正意义上的 " 管家机器人 " 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不管是三星的 Bot Handy,还是小米的 CyberOne 铁大、美的的小惟机器人、优选的 Walker 等,都是只见样机甚至视频而尚未量产销售。
曲线救国的代表则是亚马逊,也是目前特斯拉擎天柱最实在的对手。
就在几天前,亚马逊在其 2022 年秋季硬件发布会上,宣布了对机器人 Astro 的升级,这款产品初代发布于去年,是一个犬型机器人,可以监控家用电器、监视入侵者、运送饮料以及互动娱乐。
贝索斯一直想要一个家用机器人,据美国《连线》报道,他在 2017 年曾多次向公司的高管与工程师询问项目的可行性。也是在那一年,亚马逊的特别项目团队认为时机成熟,正式开干。而这个项目最终的答卷,就是 2021 年发布的 Astro 机器人(或者应该叫机器狗)。
虽然贝索斯已经从亚马逊退休、卸任总裁职位,但是 Astro 的诞生,与其有密切的关系。
而他与马斯克之间的机器人大战,也在太空大战之后展开了。
可以说在太空大战之中,贝索斯已经输给了马斯克,那么在机器人大战中,又将是谁哭谁笑呢?
亚马逊想先发制人,特斯拉想一鸣惊人,同样是家庭服务机器人,两者目前的产品大有不同。
从产品外形来看,亚马逊的 Astro 不像机器人,而更像机器狗。
没有四肢的身体,依靠底部的轮子移动,Astro 头上顶着一块平板,平时会显示两只(并不水汪汪的)眼睛,必要时用户可以在屏幕上进行交互操作。
Astro 依靠底部的轮子移动,不管是移动还是充电方式都很 " 扫地机器人 " ——移动是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避开家中障碍物,充电则是默默回到自己的充电桩上去。
Astro 能做什么呢?从形态不难看出,帮你洗碗、扔垃圾、做饭这些事情是别想了,简单来说,Astro 做的事情就是天天巡逻,给主人报告各种异常情况。
比如,燃气没关,给你提醒;家里有人闯入了,给你发警告;发现老人有异样了,赶紧告诉你等等。怎么说呢,Astro 怎么看都有点像带轮子的智能摄像头,哦对了,比摄像头厉害的是 Astro 可以发布音乐与视频、进行视频通话。
倒是把 Astro" 领养 " 回家绘制地图的过程更有 " 未来感 ",你需要带着 Astro 参观整个房子,但不是事后在 App 上设置区域名称和功能,而是很直接地告诉它:" 这里是卧室!" 或者指着门说:" 这个是前门!"
亚马逊也知道这并不是 " 杀手级产品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亚马逊消费机器人总经理兼 Astro 项目负责人肯 · 华盛顿表示:"Astro 是我们的第一个机器人,它不会是我们的最后一个。" 此外,他坚定地认为家用机器人终有一天会普及。
他还表示,亚马逊希望随着 Astro 在市场上的销售扩张和稳步升级,最终等到那个 " 杀手级产品出现 "。
Astro 目前的确不够惊艳,但是它在符合综合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前提下,不仅实现了量产销售,价格也控制在 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7193 元)。
现阶段 Astro 避开的最关键的一部分——抓取和操纵实体物品的能力——也正是家庭服务机器人面临的最大技术障碍。亚马逊的确相信这个技术在未来 5~10 年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现阶段,他们选择先阉割掉它。
这个做法自然有助于亚马逊率先抢占市场、占领用户心智,但这不代表亚马逊一定能持续赢下去。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样的痛,贝索斯不是没有体会过。
同样是民营航空航天企业,贝索斯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比马斯克的 SpaceX 成立早 2 年,在公司成立的第 15 年首次成功发射并回收了 " 新谢波德 ",却被马斯克公开嘲讽:" 我们三年前就已经完成过 6 次亚轨道飞行了。"
到了 2021 年,马斯克又打败贝索斯,拿到了 NASA 价值 29 亿美元的独家合约。要知道在此之前一年,蓝色起源还拿到了 NASA 高达 5.79 亿美元的开发资金,这个数字是 SpaceX 的 4 倍有余。
抢跑不能让亚马逊在家用服务机器人赛道高枕无忧,短暂的上风也并不能预测下一秒的特斯拉会不会真的赶超。
事情讲到这里,再看看马斯克今天在特斯拉 AI Day 上展示的擎天柱,似乎亚马逊败局已定?贝索斯又要输给马斯克?
未必,因为马斯克这边的变数也很大。简单来说有两点:第一是这种机器人的研发和量产难度真的太大;第二是马斯克此前已经有过多次野心比量产跑得快的 " 前科 "。
一句话总结就是,别忘了今天的擎天柱只是样机,能不能如期投入使用、真的走进寻常百姓家,还真的说不好。
搬运盘子、移动椅子、收拾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 擎天柱所描绘的好帮手机器人,最大的技术障碍在于这种对物品的频繁接触与操纵。
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学专业出身的专家阿永嘎(Ayonga Hereid)向媒体解释了难点所在:机器人缺乏人类天生具有的有效力量或触觉反馈,现在的机械手往往装备简单的夹持器或专门的工具,并且处于静止状态。但是家庭机器人则不仅需要接触和操纵各种不规则和有弹性的物料,还往往需要在移动之中干活,精准度会大大降低。
这和亚马逊智能仓储中所使用的那种机器人不同,在那种场景下,不管是执行任务的顺序,还是其所处的环境,都有严格的组织。工程师可以预先编程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或者简单的动作。
但要走进家门帮人类干活,不管机器人所处的环境本身,还是任务的顺序,一切的一切,都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甚至是杂乱的——想象应付路过的狗子,突然窜出的猫咪,穿过客厅去卧室拿带钢圈的胸罩、软绵绵的 T 恤和粗糙厚重的牛仔裤,再去卫生间打开洗衣机,然后弯腰拿起几公斤的洗衣液 …… 这样的操作对人类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机器人来说将是软硬件的双重试炼。
而这,就是擎天柱要面临的挑战。
AI Day 的展示也许并不能说明太多,谁还记得马斯克在舞台上热情展示特斯拉赛博卡车 Cybertruck 已经是 3 年前的事情了?2019 年的那天,马斯克在台上亲手砸破了 Cybertruck 的车窗,而那个展示的本意其实是想证明 Cybertruck 的玻璃有多坚固。
不过在那年结束之前,Cybertruck 还是收到了 25 万份订单,这个数字已经在今年超过了 52 万。
至于量产时间,也已经在 3 年之间推迟了 3 次,最近的一次就在 9 月。报道显示,特斯拉将把 Cybertruck 的量产时间推迟到 2023 年第一季度末,而且特斯拉已经将网站上对该车型交付日期为 2022 年的表述都删除了,替换成了 " 您将能够在生产临近时完成你的配置。"
至于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 Neuralink,也已经明日复明日多年,因为科技伦理等问题迟迟不能在人体上进行脑机接口产品测试,更不消说真的商业化了。
但不管是亚马逊还是特斯拉,至少对外都表现得信心满满,它们也的确有资格自信。
亚马逊已经默默进行了多年机器人领域布局。2012 年,亚马逊以 7.75 亿美元收购了 Kiva Systems 公司的机器人仓储业务,开启了仓储自动化进程。2020 年,亚马逊收购无人驾驶初创公司 Zoox,耗资 12 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Zoox 当时处境艰难,正是由于其陷入了与特斯拉的官司中。彼时特斯拉指控四名雇员跳槽去 Zoox 前窃取了商业机密,Zoox 和特斯拉最终达成庭外和解,赔款金额没有公开。后来 Zoox 不得不解雇 120 名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 10%。
没承想一转头,亚马逊给这家公司收购了。马斯克(像往常一样)毫无风度地发推特艾特贝索斯,说他是个 " 学人精 "。
今年,亚马逊再一次出手,这次斥资 17 亿美元收购了行业知名的 Roomba 吸尘器制造商,外界这下算是看明白了亚马逊进军家用机器人行业的决心。
而马斯克那边,则觉得自己做机器人已经具备了很大的 " 天然优势 "。
" 很明显,我们正在制造一个有用的人形机器人所需要的零件,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能制造它," 他去年说," 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我们应该做到,并确保它的安全。"
民生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与现有的工业机器人类似,但使用场景更为复杂,对自由度、动作精度、传感性能的要求更高。预计人形机器人主要成本构成为:动力系统(能源电池、传动、减速器、控制器等)占比约 35%;智能 AI 系统约 30%;结构单元(碳纤维等)约 20%;其他部分约 15%。
此外,自动驾驶技术也是马斯克的看家技能,擎天柱正是来自于自动驾驶 / 人工智能团队。
" 我们开发自动辅助驾驶,同时定制很多硬件和软件,让它们高效运行并实现节能。我们用神经网络解决汽车导航问题,而汽车又像有四个轮子的机器人,如果把它延伸放到一个有手臂和腿的机器人中,挑战是既要让机器人足够智能,又要让其以一种明智的方式和环境交互。"
当然,自动驾驶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这点马斯克本人也不否认,并表示:" 当我们解决自动驾驶汽车的问题时,我们将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扩展到人形机器人,这将比汽车有更广泛的应用。"
" 更广泛的应用 " 大概是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有很高兴趣的重要原因,据马斯克的设想,特斯拉机器人将工业生产与家庭服务 " 通吃 ",未来的价值比汽车大,甚至 " 将会彻底改变经济 "。
中国电子学会的《2021 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335.8 亿美元,2016-2021 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 11.5%。其中,工业机器人 144.9 亿美元,服务机器人 125.2 亿美元,特种机器人 65.7 亿美元。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机器人市场也将逐渐回暖,预计到 2023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477 亿美元。
本田 ASIMO 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又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而在 2021 年服务机器人 125.2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家用服务机器人为 82 亿美元,占去了 65%。
而在家用服务机器人中,又包括亚马逊 Astro 和特斯拉擎天柱这样的 " 家庭服务机器人 ",和扫地机器人、教育陪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
在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市场中,扫地机器人这样单功能、低等级的智能产品是主力。而管家般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则像一片尚未被开垦过的田地,等待着一场春雨。
随着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芯片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和灵敏度持续提升,亚马逊和特斯拉盯上的这片田地,很多科技企业也已经盯上甚至有所尝试。
去年的国际消费品电子展览会(CES)上,三星推出了 BotHandy,可以进行分类整理衣服、端茶送水等家务劳动,但是上市时间并未公布。值得注意的是,三星电子副董事长此前表示,公司三年内向未来技术投资超过 2000 亿美元,投资目标是机器人、系统半导体、生物技术、下一代通讯和人工智能。
国内则有科大讯飞、美的、小米、优必选等一众科技企业明确表示在进行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其中小米和优必选已经有实体展示,美的则表示今年下半年将上市首款产品。
家庭服务机器人,相较 Kindle 之于亚马逊、火星梦之于马斯克,都显得没有那么 " 原创 ",但当下可能是个入局的好时机。
也许亚马逊先成功迭代掉 Astro 的轮子、长出能做点实事的双手;也许马斯克会再一次创造奇迹,真的引领整个行业的变革。
也或许,未来既不是亚马逊也不是特斯拉的。整个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都在等待一个 " 杀手级产品 " 的量产时刻。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7e62b8e9f09311d29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