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内娱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复古风潮。
老人、老剧、老综艺,好像什么都是怀旧的好。
这种时候,但凡能瞅见一些创新,我都会点进去好好审判一番——
最近刚巧刷到了一支综艺视频。
一看名字,明显是以 " 语文公开课 " 为主题,
再一看评论区,好奇心也拉满了:
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享受,这个节目可得坚持下去啊!
——这档出自山东卫视的《超级语文课》,斩获了一众自来水。
怀着一颗 " 一探究竟 " 的心,本人刷完了前几期节目。
现在唯有一个感叹:
拜托,就照着这个味儿,能不能再安排一档超级数学课啊?
" 乐 "
大家印象里的语文课:问天问大地,怎能这么无聊?
这档节目的语文课:听完还想再听一遍。
吸引着我一口气看完节目的点,也在这儿——
节目组拉着一批老师同台竞技,大家一个赛一个厉害。
于是," 卷 " 是老师的,乐是留给观众的。
鲁迅先生的出圈金句,大家应该都有听过吧?
"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光听这句话,本人愿称周先生为废话文学发起人,凑字数十级学者,糊弄稿费资深专家。
不少同学的想法 be like ↓
鲁迅干嘛不直接点写," 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枣树 " 呢?
但这位邵鑫老师一句反问,大家都悟了:
你想想,这是多无聊的人才会干的事儿啊?
甭管门口是苹果树、梨树还是枣树,外面是两棵、三棵还是四棵;
这样写是想说,他那时候太孤独了。
——本人学生时代没想通的句子,被老师轻轻一点,破了。
节目当然也不只一句反问。
都敢自称 " 超级 " 语文课了,光说上课的形式,就能 " 卷 " 得让我直呼可惜早生了十年。
看,都是咱上学那会儿没想过的东西——
理解一首古诗的办法,不止有逐字翻译,还能让孩子们动手,把自己的脑洞画成电影分镜;
想把一首诗写得更加丰富多彩,不难,只要找到善于观察的 " 第三只眼睛 ",思路一下打开;
必要时,老师还可以 cos 诗人,空降语文课堂,和孩子们实现跨时空对话……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推理破案(语文课版)。
也出自前头的邵鑫老师——单方面认定他就是我唯一的哥了。
他讲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名篇不说,现代的王菲都唱了不知道多少遍。
往往,越是耳熟能详的名章,越难讲出那点味儿。邵鑫老师例外。
善用《十万个为什么》的他,几个问题就把学生的魂勾得死死的——
首先,都说这首词超牛,到底怎么牛了?
其次,大家对苏轼又有足够了解吗?
他自幼天才,考试免考,殿试主考官看了都大惊失色,
结果,就因为性格问题,招惹上了巨多磨难。
这首词也正好写在苏轼被贬官外放的时候。
所以,能读懂背后之意了吗?
这全篇开头的名句,仔细琢磨琢磨,就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但也偏偏是不太正经的醉汉发言,背后有特别多讲究:
藏着两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的典故。
苏轼就在 " 人间美好 " 和 " 人间不值得 " 之间反复横跳——
一边抱怨月亮,臭显摆,凡尔赛,我们伤心离别,你就圆满。
一边,又在它身上找到了答案:原来,月亮也有月亮的苦,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最后,一首写别离写中秋的词,抵达辽远广阔的境界。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本质之后,仍旧热爱生活。
嗯……怎么不算牛呢?
同样是读名著,独自看完:都说经典,那我也随波逐流夸一句吧。
有老师带着分析:打扰了……怪我从前有眼不识泰山
这不,一堂名字充斥着学术气息的节目,硬是被山东卫视整出了妙趣横生——
沉浸在节目里的几个小时,本人的真实内心台词:原来还可以这样?
至于表情,大概就和现场这个小女孩似的。
" 教 "
乐是乐,然后呢?
还得回到语文课的本质。
如果节目变成老师的炫技 solo,别说观众了,学生们第一个不同意。
有一说一,这年头想要征服人类幼崽的真心,老师也必须拿出点真本事。
——尤其是这群幼崽不简单,拥有节目组赋予的投票权。
本人看节目的另一大乐子,就是欣赏孩子们毫不掩饰的真心话。
有学生喜欢语文课:因为作业布置得少。
有学生不喜欢:因为每天被老师折磨。
听到马冀翔老师讲,小孩子写作文,就应该写小孩子的心里话;
写不好作文,不怨孩子,要怨以字数和好词好句为唯一标准的老师。
底下有个小朋友已然控制不住自己,那叫一个梨花带雨啊……
大胆发言,作文就是压垮小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等到李佟老师现场 " 开杠 ",打起了极为临时的辩论擂台,学生照样临危不乱。
面对满嘴嫦娥、太阳神,皮起来没个边的老师,
小女孩:累了,请您快点从想象里出来吧……
不过,这位小朋友后来还是被李佟老师征服了。
但前提是,李佟老师不仅会 " 杠 " 还会 " 唱 ",把课上得和相声一样欢脱。
都说咱们观众不好糊弄了,你看,这届学生其实更不好 " 骗 " 了。
所以,光找乐子还不够,下一步,是让人真正爱上语文。
听着或许有点虚幻,但看完节目的本人,都重燃了对阅读的热情。# 虽然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
就拿勾文君老师的课来说吧。
她讲的《雨巷》和《蒹葭》,都属于中小学必读的诗文。
到了这种人尽皆知的高度,似乎什么解读都已经穷尽了,但她立马找到了另一个打开方式。
发现没有,哪怕大家都是第一次读《雨巷》,也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舒缓的语速?
除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分行也是个巧思。
在按理不会断开的地方分行,看客就会下意识停顿。
——换句话说,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陷入了作者设置的文字小游戏。
而且呢,这首诗的两个篇章,只改了一个词,其余一模一样。
可别以为是糊弄。
这一个飘、一个逢,立马达成 " 追寻→不得→继续追寻 " 的圆环。
这下好了,着迷的读者也能进入无限循环的阅读模式了。
同理,最早的《蒹葭》也是这个手法。
追寻,不得,是求而不得;
不得,继续追寻,就成了锲而不舍。
两首看似写爱情的诗,在老师的解读下,格局大大打开了——
人生百年,匆匆一瞬。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我们能做的事是如此的有限。
但我们仍在坚持,为心中理想而奋斗。
从古至今," 人人都在蒹葭后,人人都在雨巷中 "。
——听完这句话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原来,本人讨厌的从来都不是上价值,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上价值。
这位老师把一堂文本解读课讲成了享受,最后还能让听者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冲着这功力,说句语文课天花板不过分吧?
此处的天花板,当然不仅指代这堂课,还有节目本身。
屏幕前的观众,和讲台下的学生们一起,快乐有了,收获也有了。
偶尔还能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 " 超越永恒 " 的瞬间,还要啥自行车呢?
再回到创作本身,该夸还得夸。
择高处立,是山东卫视选择了语文教育这个冷门但有意义的起点创新;
就平处坐,看成品也懂,做到寓教于乐,还没有所谓的门槛;
至于向宽处行……
这就是为啥我在开头呼吁,节目组再出个《超级数学课》——
说不定,又能拯救一批自认和数学无缘的朋友。
至于本人,搓手等最后的总决赛。
本周日(10 月 2 日)20:30,锁定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
别忘了弟弟妹妹,儿女甥侄,有一个算一个,都一块安排上咯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6d8478e9f097cb65c03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