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明星不 " 翻车 ",好像都对不起自己的身份。
继张翰亲自写剧本并主演新剧《东八区的先生们》,追忆自己的 " 霸总逝水年华 " 被群嘲之后,杜淳又亲手把自己送上了舆论前线:
在刚刚播出的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他表示,以后绝不允许蛋饺(自己的女儿)出国读书," 以后女儿就得在身边待着 "。
结果底下的评论大翻车,观众们一边 " 心疼蛋饺 ",一边直呼窒息:
" 好像感受到了自己被父母支配的恐惧。"
" 这不就是我爸妈吗?当年说什么也要让我读省内的大学。"
本以为,明星和普通人的生活多少会有点 " 壁 " 存在,没想到全天下的父母,仿佛都是统一的出厂设置。
而全天下的孩子们,似乎都有着共同的 " 童年阴影 "。
" 杜淳式家长 ",
到底有多少
不知道蛋饺长大后看到这期节目,心里会作何感想。
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吃得好好的,气氛也很融洽。
大家品鉴完杜淳做的牛肉和宫保鸡丁,话题走向了" 杜淳夫妇二人以后去成都养老时,女儿会在哪里读书 "。
孩子奶奶说:" 等你们养老的时候,孩子早就毕业了,不妨碍你们夫妻在北京还是去成都。"
这时杜淳立刻接话说:" 我们俩(我和妻子)早就商量过了,以后女儿就得在身边待着,而且绝不允许出国上学。"
" 绝不允许 " 还重复了两遍。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做家务的男人们》
听到这里,孩子奶奶连连表示赞同,孩子妈妈王灿也跟着说:" 在这多好呀,出国干嘛呀?"
一旁的杜淳小姨也帮腔:" 所以以后你女儿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你就得管。"
蛋饺:hello?
一家人同心协力,作为场外嘉宾的傅首尔,也露出一副 " 这就是家长爱 " 的备受感动的表情。
眼看着自己对女儿的未来规划,得到一家老小(除了年幼的蛋饺)的高度认可,杜淳还顺势感叹道:
" 当爹的就是这样 "。
节目一出,网友们的困惑就挤满了评论区,大多数人对杜淳一家人的教育方式感到难以接受:
" 完全不考虑一下孩子的意愿吗,打算得这么早?"
" 这不是变相绑架孩子吗?"
图源微博
像杜淳夫妇这样,在镜头前理直气壮地替孩子做好决定,展现出十足 " 控制欲 " 的明星父母,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在综艺《爸爸去哪儿》中,杨烁为了树立起自己的严父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对儿子杨雨辰使用语言暴力。
在录制过程中,杨烁不断大声吼孩子 " 把包背好 "" 脚尖冲前 "。
就连儿子下车走的路线没有按照自己的规划来,都会被要求 " 回去重新再走一遍 "。
年仅 7 岁的杨雨辰,在爸爸不断的大声命令和呵斥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 路再远点,可能真的要被凶得不会走路了 "
一番操作下来,连同为嘉宾的陈小春都觉得杨烁 " 太凶了 ";网友们隔着屏幕,也都体会到了紧张和窒息。
杨天真在《令人心动的 offer》里说过:" 父母对儿女的期待跟期望,是我们的整个文化系统里面深入骨髓的东西。"
" 他们会觉得自己要在孩子的未来中,不断地发挥价值。"
《令人心动的 offer》
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欲,是我们文化中的常态。
或许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忽略对明星的滤镜,放眼普通人的生活," 杜淳式家长 " 似乎也随处可见——
父母的无形之手,早就伸到了孩子生活的各个角落。
小到不敲门直接进房间,未经允许随意翻动个人物品、偷看日记;
图片来源 / 微博
大到干预你的高中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读哪个学校,选什么专业,都不是孩子说了算。
图源《沸腾校园》
父母对孩子的 " 控制 ",并不会伴随着学业结束而停止。
孩子毕业之后的工作抉择、伴侣选择、甚至生活作息,父母也多多少少要 " 横插一脚 "。
哪怕是已经 30 岁的成年人,也不能完全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想买什么、想吃什么,都可能要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图源微博
同样的,对于留长发或者寸头,是否要留刘海,染成大波浪还是保持黑长直这种细节,有的孩子也要被父母从小管到大。
通过社交平台上的网友经历和吐槽不难发现,在父母 " 极强的掌控欲 " 下长大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当网友质疑杜淳的 " 自私 ",为年幼的蛋饺打抱不平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心疼自己呢。
" 中国式父母 ",
不只想要控制
最近几年," 原生家庭 " 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多被大家提起。
那句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 经常被网友挂在嘴边。
在一个 " 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什么体验 " 的话题之下,许多早已长大的成年人,还在对小时候的一些家庭遭遇 " 耿耿于怀 "。
有人被父母无止境的控制欲过度干涉生活;有人长时间被父母口中 " 别人家的孩子 " 打压;有人因为长辈的 " 为你好 ",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联系到最近 " 宠物大闸蟹被煮兄弟俩边哭边吃 "、" 爸爸再杀兔子做菜男孩崩溃大哭 " 的新闻。许多家长还把 " 杀掉孩子的宠物吃 " 当做教育。
还把孩子嚎啕大哭的反应当做有趣 / 微博
每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或许对大人来说 " 不算什么 ",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很可能是一辈子无法愈合的创伤。
其实除了无处安放的控制欲,以下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是中国式父母、或东亚式父母的共同特点。
第一,牺牲式绑架。
都说 " 爱 " 是一种能力,但不得不承认,很多父母可能没有这种能力。
有的父母为了 " 爱孩子 ",鸡腿必须要留给孩子,新衣服要买给孩子,孩子爱吃的菜自己也永远 " 不喜欢 "。
图源微博
为了让孩子有个完整的家,所以即使夫妻感情不和也不离婚;甚至离婚了也假装在一起,美其名曰 " 为了孩子的幸福 "。
微博 @荞麦 chen
于是,该如何回应这份沉甸甸的爱,就变成了被动接受爱的孩子,必须要面对的沉重问题。
第二," 为你好 "。
当父母打着 " 为你好 " 名义干涉你的选择,本质上和无休止的控制欲没有太多区别。但是因为表现形式上,披着一层甜蜜的外衣,更加让人无从反驳。
为你好所以要离家近,为你好所以要找个稳定工作,为你好所以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 ……
即使强迫你做不喜欢的事,也总会加一句 " 为你好 "。
这样久了,孩子甚至不想去追问一句 " 为什么 ",因为知道回答永远是:" 这都是为你好 "。
第三,不懂得如何沟通,如何表达爱。
黄执中曾在《奇葩说》里说过一句话:" 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子女感激;而中国的子女,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
多年过去,这份洞察背后的两难,也依旧找不到一个双赢的办法。
通过偶像练习生出道的尤长靖,也在采访中表露过自己的苦恼。
他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是 " 零沟通 " 的——" 你觉得自己是在实现梦想,父母却觉得你这个梦想特别不靠谱。"
执意去做,就是不听话 / 非常静距离
第四,说话不算话。
比起单纯的 " 不沟通 " 和 " 为你好 " 给孩子造成的间接伤害,父母 " 说话不算话 " 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加直接且持久。
有多少孩子,小时候曾被 " 不遵守约定 " 的父母欺骗过,一辈子都忘不掉。
嘴上教育着孩子做人要讲诚信,结果自己却是最不诚信的 / 微博
甚至有的父母,公然在网上发求助帖: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我不想兑现给他充值的许诺,该怎么办?
在他们眼里,孩子更像是 " 属于自己的一个物体 ",自己拥有百分百的支配权;而不是把 TA 看作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人格的、" 与自己平等的人 "。
家庭关系里的隐型 pua,人们习以为常 / 《圆桌派》
纪伯伦曾在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只可惜太多的 " 中国式父母 ",并没有这样想过。
别人家的爸妈,
到底在哪里?
有人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但在处理家庭关系这件事上,又有多少人在一条错误的轨道上重蹈覆辙。
小时候我们被迫活在 " 别人家孩子 " 的阴影下,可能羡慕着别人的家庭。
可在长大后,又有许多人在渴望成为 " 别人家父母 " 的愿望下,走上自己父母的老路——
三天两头给孩子打鸡血、报兴趣班,不断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对比,早早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走向。
一直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一边跟他们越来越像。
就连 " 用愧疚感绑架对方 " 那套,也在有样学样。
合格的父母究竟该是什么样,或许每个人都曾畅想过,但实现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是像《家有儿女》里的爸爸夏东海一样,主动询问孩子 " 你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爸爸 ",并且在生活中尊重孩子的隐私。
家有儿女
还是像金士杰在《胜者为王》里饰演的父亲那样:
" 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
这样才能将女儿的手放在另一个男人手里 / 《剩者为王》
还是像《请回答 1988》里德善的父亲一样,意识到小女儿因为没有人重视自己的生日,偷偷跑出去流泪时,坦诚地向女儿道歉——
" 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请回答 1988》
还是像《小别离》中海清所说的那样,为人父母的,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也考虑孩子的要求和想法。
《小别离》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应该是什么样,似乎不只是做孩子时会困扰的问题。
许多为人父母的人,也在为成为优秀的 " 别人家的爸妈 " 而努力、不断复盘总结着。
而互联网上,不乏有对童年遭遇耿耿于怀的年轻人,表示要给爸妈报老年大学和乐器班," 小小报复一下 "。
模仿曾经父母逼自己学习的话术,催对方上课学习," 不能比别人差 ",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当年的痛苦。
妈妈已经几个小时没理我了 / 小红书 @下辈子我要当比格犬
但更可能,这只是早就释怀了的儿女们,和父母开的玩笑。
这看似 " 冤冤相报何时了 " 的反抗,或许是受过伤的孩子们,自我安慰和 " 精神胜利 " 的方法。
就算不能等到一句 " 我们错了 ",也可以小小地安慰一下过去的自己。
曾有博主提问:你的东亚瞬间是什么?
有人说,我会对着宠物说 " 你比流浪狗过得好多了,别不知好歹 ";
有人说,听到 " 考试 ",就肾上腺素飙升;
有人说,我对着自己的小孩说," 看病多贵啊,你将来当个医生就好了 "……
很可惜,无论多么抵触,每个人身上,都会留下原生家庭的影子。
但原生家庭,不该是一个成年人逃避责任、放任自流的借口。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原生家庭问题也不是一个成年人逃避责任的借口。
好在,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有人为宠物被父母烹饪的孩子鸣不平;有人替着蛋饺说话,要求爸妈不要安排她的人生。
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 " 撑把伞 "。
杨丞琳安慰被自己的父母左右人生选择的大学生 /《沸腾校园》
作家三浦紫苑笔下,写过一个 " 叛逆 " 的孩子,他对父母的期待是:
" 我希望妈妈普普通通地爱着我。可是,所谓普通,又是怎样的呢?"
作家借书中人之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对方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努力去想象、去听、去了解、去回应。
所谓 " 普普通通地去爱 ",不就是这样吗?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d4f7bb15ec025b25a7f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