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 多年前
汉代就有了 " 煎饼锅 "?
古人口渴了
直接用有 " 榨汁机 " 来杯果汁?
刀耕火种、稷黍稻粱,
石碾铁镰、耕耘稼穑,
勤劳智慧的劳动者们
创造了惊艳时光的农具、农技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9 月 23 日)
到来之际
一起走进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看看那些神奇的农具
探寻江苏农业文明的地力密码
这里藏着汉代 " 煎饼锅 "

煎饼果子来一套,这样的满足感,在汉代就可以实现。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里藏着一件其貌不扬的镇馆之宝。它有一张人见人爱的 " 圆脸 ",三只脚短萌又稳当,身上布满两千多年的斑斑锈迹。
它是一件汉代铁鏊(徐州地区出土)。" 鏊,面圆而平,三足高二寸许,饼鏊也。"
圆圆的锅面,中间高四周低,直径约 40 厘米,下面以三足作为支撑。这件看似简单的炊具,该如何使用呢?把柴火放进铁鏊中空的 " 肚子 " 里,就可以热锅了。然后把和好的面团平铺在上面,开始摊煎饼,小麦的香气顷刻间扑面而来。
这件 " 煎饼锅 " 可以说明,在汉代的时候,徐州人吃小麦已经不仅是颗粒蒸煮,还会磨成粉来食用了,这也体现了古代食品加工工艺的发展。

△古代 " 榨汁机 "
吃完煎饼果子,是不是口有点干,来杯果汁吧!
展馆内,一个长条板凳似的器具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据介绍,原来这就是古人的 " 榨汁机 "。
其形如普通木凳,榨汁部分为圆形,周围有引流汁水槽道,榨汁的圆槽与流口槽相通。圆形榨汁槽上配套专用榨汁板,并以榨杆相连,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压榨水果。
江南地区的人们,不仅会吃更会喝,劳作回家口渴了,拿出 " 榨汁机 " 来一杯 VC 丰富的果汁,迅速恢复元气满满。
省力!" 翻车 " 也能帮灌溉
吃饱喝足,继续干活。
在江南水田间,经常能看到一种长长农具。长约 5 米,形状一节一节的,有如龙骨,它的大名叫做 " 翻车 ",小名叫 " 龙骨水车 ",是江南地区特色的大型农具。

△龙骨水车
这件脚踏式龙骨水车踏板上有条横杠,可以供人在上面扶持,踩踏取水。
龙骨水车上还有个特别人性化的设计,它的车前上装有一个刹车器。如果谁中途累了需要休息吃饭的,或者到点换班工作了,就可以踩下刹车,等下个人来接力。
除了脚踏式,馆内还藏有肩扛式的便携水车——手摇拔车(清)。


△清代手摇拔车
这是一架非常具有特色的小型龙骨水车,也是属于肩扛式。把其中的一段放在水源里,另一端通过手摇的方式将水提上来。这件水车也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土地零碎化的生产方式的体现。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 " 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竞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一天一个人可以灌溉 2 亩地,效率还是蛮高的。

△曲辕犁
说到效率,广泛应用在江南水田间的曲辕犁可是帮了大忙。
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它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身体轻便,方便移动,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也是精耕细作的代表。
传闻中的《齐民要术》

△清刻本《齐民要术》
被誉为 "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 的《齐民要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全书 10 卷 92 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就是一套 8 本的明嘉靖马直卿刻本《齐民要术》,距今已有近 500 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国只有两套,一套藏于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另一套藏于上海博物馆。目前馆内展示的是清刻本《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作者是北魏时期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经历了北魏的衰落,他认为农业非常重要,是经济的基础。
" 齐民 " 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 要术 " 指的是谋生的重要方法,所以,《齐民要术》这部书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贾思勰为百姓的生存总结出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的技术、经验。

书中记载的众多物产,依然是今天人们能吃到见到的。
比如 " 莼鲈之思 "。西晋的文学家张翰,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吴中的莼菜多好吃呐!鲜鱼放下去同煮,略加豆豉,不说一碗,只一口,鱼香菜香从嘴里滑至喉头,清爽神气直冲脑门儿。
《齐民要术》也有记载。贾思勰说,莼菜好吃,当在四月,若到了九、十月的秋天,莼菜就吃不得了,因口感粗硬," 莼有蜗虫著故也 "。到了十一月,形态粗短,且苦且涩,更吃不得了。
看来,江苏的美味也俘获了农业专家的胃。
" 权衡 " 之间的智慧
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只在农产、农具、农技上。比如今天所说 " 权衡 ",其实也与农业有关。
馆内所藏的清代盐厂的官权,其实就是 " 权衡 " 的 " 权 ",也就是秤砣,而 " 衡 " 就是秤杆。所以在古代," 权衡 " 就是称量工具。

△官权
古时候,人们民风纯朴,做买卖讲求诚信,对权衡看得极重。如果卖家在秤上做手脚,一旦发现,买家有权直接将秤杆折断,而卖家不得有异议,只能垂头丧气,在路人鄙夷的目光下灰溜溜离开。
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道:" 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
而这个清代盐厂的官权之所以是石头材质,也是因为怕 " 作弊 "。铁或铜材质的秤砣容易在重量上造假,而石头的就不会。

△石铲

△陶猪圈
因为权衡在生活中实在重要,杆秤与老百姓关系十分密切,几乎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一杆秤。有教育子孙的顺口溜:" 不识秤花(秤星),难以当家 ",所以小孩子 " 抓周 ",除书籍、算盘、剪刀、玩具、针线和化妆品,常常还有有一杆秤,一旦抓取了杆秤,也算 " 称心如意 "。有些家庭不仅把杆秤作为日常称量器具,更当做是一种吉祥之物或图腾,看做 " 当家财神 "。
权衡之间,是古代的智慧,更有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张然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部分图由南京农业大学提供)
特别感谢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大力支持
来源:江苏文脉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c4bd99e780bf92c0026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