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2022年已过去了三分之二,回顾过去的九个月,如果要盘点桌面类HiFi耳机系统新品,dCS LINA想必是公认最耀眼的型号。出身于英国知名Hi-End音响品牌,搭载传奇数字模拟转换结构Ring DAC,更配备品牌首个独立纯模拟放大器,LINA曝光以来即尽得传统HiFi两声道和耳机发烧友的关注度。在过去不久的夏天,dCS LINA正式发布并进入中国市场。
从专业音频起步,转身民用HiEnd,如今瞄准年轻市场
简单回顾dCS的历史,dCS的创始人Mike Story是电子学高材生,毕业于牛津大学,也是帝国理工学员的电化学博士,他的第一个成绩就是皇家海军海鹞FA2战斗机开发雷达系统,进入音响行业只是缘于dCS原址与BBC邻近而被邀请涉及音响设备。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dCS成功创造了多个先河和经典,包括首台24Bit A/D和D/A转换器、首台24Bit/96kHz D/D升频器等。期间,dCS又迎来了专业音频工程师Chris Hales的加入,dCS率先推出了音响用独立时钟,千禧年后的dCS更多地出现在民用市场,推出过Verdi La Scala、P8i等经典机型。2006年,David M Steven成为dCS的新CEO,品牌重点正式转向了HiEnd市场,凭借Scarlati、Paganini、Puccini等高端西装机型进一步确立了顶级地位。2009年,David J Steven接任dCS CEO,软件方面的发展也成为重点,PC HIFI系统常用的DoP传输方式也由dCS设计制定,近年名震天下的Rossini和Vivaldi则是如今大多发烧友都熟悉的高端机型了。多年来,传奇的Ring DAC技术早已成为dCS屹立于巅峰的看家本领,dCS亦是将FPGA芯片应用于音响产品中的先锋,早期先是进行DSP处理的工作,现在已进化到还可通过FPGA芯片使其能够增添或修改运作电路,这也令到机器可以保持升级优化的可能性。
dCS的历史在音频行业中并不算太长,但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在行业中都可谓举足轻重。
有朋友认为BARTOK是dCS的第一款耳机相关的产品,这个说法当然没有问题,在一台串流DAC/前级一体机中,dCS加入了耳放接口作为独立版本,显然有几分试探耳机市场的意思。后来的事情发烧友们都了解了,BARTOK作为一台兼顾耳机系统的品牌最入门级别一体机,凭借出色的性能叫好叫座,成为了相近价位中最受欢迎的桌面式机型之一。毫无疑问,由BARTOK开始,dCS的目光已经看准了年轻市场。
如今新品LINA出现了,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不同于dCS以往任何产品的全新定位,是dCS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完全为耳机发烧友打造的超级系统。
过去的一个多月,三耳工作室举办了dCS LINA的国内首场试听会,并在工作室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搭配与测试,如今总算可以总结这段时间的把玩心得。
以独门秘籍带来全新体验
对于高端音响系统而言,不论传统两声道HiFi抑或耳机系统,独立时钟和独立放大器早已不是新鲜事。可dCS并非池中之物,LINA系统当中的串流DAC、时钟、耳放每台机器当中都运用了dCS的多项独门秘籍,接下来我们逐一道来。
LINA DAC
通常DAC产品的卖点都是解码规格的支持方面,除了本地或Nas储存读取以外,LINA还可以通过 Roon、TIDAL、Qobuz、Spotify、Deezer、AirPlay 等串流方式支持高分辨率的解码播放,最高可对应PCM 384kHz 和 DSD 2X,不过这些均只是基本功。
LINA DAC当中用到的D/A转换技术正是dCS的独门专利技术Ring DAC,这个解码技术也是dCS于HiEnd领域享有崇高地位的重要资本。旗舰机型Vivaldi维瓦尔第DAC,次旗舰Rossini罗尼DAC,入门机型BARTOK巴托克也都是用到了完整的Ring DAC技术。
有别于所有现成的DAC IC方案,Ring DAC甚至难以归类,这是一种既不同于LADDER和R-2R形式的解码技术。
DAC解码最常的方式之是梯形解码技术,就是让个电流源始终专于个数字频位运作,这些组件的架构分布时,其架构看起来很像个梯,因此以上此类型的DAC被赋予了个正式的名字——梯形解码技术。为了确保每个电流源产的电压在经过频位运作的时候越往下越,电流源之间需要使电阻。这些电阻的数值和布局使梯形DAC主要分成两种类型:R-2R解码和进制加权解码。
数字/模拟转换的误差许多时候是发生在材料与制程身上,特别是以电阻值作为参考源的DAC,不管是芯片方案所使用的离散元件或是一般R2R方案使用的电阻,都有一定程度的误差值,即便是选件标准足够高,但是在一定时间的使用老化后,电阻特性就会有所变化,实际性能也会因此打折。
简单而言,Ring DAC架构是以多个5bit的小DAC配合大量相同数值的精密电阻来完成,从而绝大程度避免个别电阻所带来的误差。在多Bit信号进行转换时,就会随机抽取不同的电阻作为参考运算,再辅以dCS拿手的超采样,进一步将失真讲到最低。这过程中,需要强大的硬件架构和软件算法配合,需要相当的信号处理能以及了解如何为最佳的工作温度,但这种法的好处是可以乎完全消除信号的线性失真,从而在精准度、速度、线性度、带宽等方面达到严苛音响迷公认的高境界。反映在听觉上,更多精细的细节也将因此而被重现。
也因为对算法和算力的高要求,dCS多年来一直研究并带来Ring DAC架构的完善和升级。在今年早些时候,dCS更带来了Ring DAC的升级——Ring DAC APEX,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了重大提升,在数据测量和听感方面都带来了可观的优化。
对Ring DAC技术好奇的朋友,也不妨翻阅dCS的官方详解,https://dcsaudio.com/assets/dCS-Ring-DAC-Explained.pdf 。
要将复杂的Ring DAC架构放进LINA DAC并不容易,为此dCS耗费了6年时间和开发成本,研发出了折叠式电路板。通过这个创新的设计,完整功能的Ring DAC被内置到了只有dCS常规机型一半体积的机箱当中,这也让LINA系统兼顾了高性能以及桌面用户需要的灵活性。
除了开发全新的机械和工业设计以及功能强大的新电路板外,dCS还为LINA DAC和BARTOK一体机开发了一个获得专利的耳机信号处理平台——dCS Expanse。
dCS Expanse用一种新颖的耳机优化方法来解决传统交叉馈送(Crossfeed)技术中固有的一些问题。简单地说,它使耳机的聆听更接近聆听音响时候的感受。
想必大家都知道,聆听耳机和聆听立体声音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验。不单只是听的形式上或者空间上,听感上是最大的不同。当我们用耳机听音乐时,左右信号分别直接耦合到我们的左耳和右耳。
在听音响时,我们双耳都能听到来自每个音箱的信号,而且过程复杂许多。例如,来自左边音箱的信号首先到达左耳,然后再稍晚到达右耳,送到右耳的声音信号也相对声压级更低。而且我们头部的某些部位阻碍了信号到达右耳,在某些频率下有效地降低了音量。声音从头部和躯干反射,影响到达耳朵的声音。甚至耳廓也会影响我们的听觉,并且影响方式因人而异。由这些因素引起的频率、相位、幅度和冲击响应的变化称为头部相关变换函数HRTF。
不可忽略的还有唱片工业的传统,我们听到的绝大部分唱片都是基于音箱聆听方式混音。
因此,多年来都不乏利用HRTF函数运算模拟音箱聆听效果的耳机系统,有物理CrossFeed也有近期AK家新播放器那样的软件算法,目标让用户用耳机听到传统音响欣赏普通唱片的效果。
dCS研发推出的Expanse交叉逻辑反馈系统,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使用者通过耳机就能聆到录音室监听音响听到的真实的声音。由HRTF所引起的声音延迟,频响相位振幅的变化,使我们的大脑对声音有了定位感,空间感,感受到了音乐,产生了美妙的感觉。Expanse使用独特的技术纯数字处理的方法,通过频响变化,相位、混响等方面的处理,模拟聆听立体声音响发出的声音通过耳廓进入用户的耳朵的效果。这是从从前作BARTOK中就有亮相的技术,如今在LINA当中更趋完善。
LINA时钟
对比起DAC部分的黑科技,或许时钟反而是大多数发烧友感到熟悉的。精确的参考信号确保所有的设备都能以完全相同的采样率同步运行,其在数字音频系统中的关键性向来受各个厂家重视,dCS更是率先采用外部时钟设计的品牌,最早面世的便是1999年发布的专业音频时钟dCS 992。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dCS在时钟指标测量和主观影响方面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独立主时钟(Master Clock)产品,适配搭配不同的产品应用当中。
如今我们熟悉dCS高端型号ROSSINI和VIVALDI系统当中,用户选购搭配独立时钟的占据了极高的比例。尽管在时钟精度上有所落差(LINA为±1ppm,舰系列为±0.1ppm),但LINA时钟采取的核心技术与高端型号保持相同,包括dCS独特的锁相环系统、恒温系统以及44.1kHz和48kHz这两组可同步时钟频率的运作设计。
LINA耳放
区别于BARTOK的一体机定位,LINA定位高端的桌面式耳机系统,独立的耳放必不可少,于是dCS带来了这款品牌旗下首款纯模拟作品。
坊间不乏对dCS没有制造纯模拟放大器经验的顾虑,但从LINA耳放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到dCS投入的心思。根据官方介绍,dCS给LINA耳放的设计目标是可以发挥出任何不同类型耳机的潜力,包括高灵敏度的入耳式耳机和高阻抗的头戴耳机。由于不同耳机的驱动需求和特性有着巨大差异,尤其是负载阻抗需要兼顾从个位数几Ω到高达2kΩ不等,这都是耳放的技术门槛,设计师需要为不同类型耳机匹配合适的电压、电流特性。
基于开发BARTOK集成的A类耳机放大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用户的反馈,dCS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验和设计,最终得出一种特别的AB类设计放大架构,兼顾了A类放大的线性度和保真度,以及B类放大的低发热量和效率。为了保证信号传输的正确输入电压以及抑制失真,dCS开发了一套用于误差校正的直流伺服系统,令这套AB类系统能可同时提供高电压和大电流,并有着超低的输出阻抗,还可保持超低失真的干净信号。
接口设计方面同样可见dCS追求的兼容性,LINA耳放在前面板上提供了三组输出接口 ,一个6.3mm单端输出,一个4Pin XLR 输出,以及一对双三针平衡XLR输出,面板下方还设有高/低阻抗切换,输入方面则有传统的单端RCA、标准平衡XLR接口,以及一对带有96Ω负载的缓冲XLR接口。
输出数据方面,LINA耳放平衡端可在30欧姆负载时最大功率可达2W,300Ω负载时则达到0.48W;单端输出可在30欧姆负载时最大功率可达1.6W,300Ω负载时则达到0.2W;设计可适应耳机阻抗范围为8Ω到600Ω;输出阻抗则达到<0.09Ω之低。如开发数字音频一样,dCS在模拟产品也尽显严谨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过往基本只在传统音响当中出现的POWER LINK接口在LINA系统当中也有布局,三台机器用网线连接后可以联动开关机,这种Trigger形式的触发功能在使用多机组合时更为便捷。
对比Hi-End,以"参考级"形容更贴切
有了dCS LINA发布会和广州专场演示会的演示经验和反馈意见,这套西装在三耳工作室中进行评测的系统状态也基本定型。选用了爱丁堡AudioBastion的避震架及避震钉垫,Audio Quest、XSYMPHONY、Belden等品牌的线材以及ISOL-8的数码流专用电源处理器,测试用的耳机线材则均为原装线,搭配目标在于附件不形成瓶颈并且不对音色带来明显干预。
音源方面,为dCS官方的Mosaic系统以及由享声D1负责Core部分的Roon系统,曲目主要为截图中的本地文件及Qobuz串流接入。
Btw,为了控制篇幅,本文将不如过往测评般以音乐为序详细展开听感描述。
搭配Vesion Ears VE7
首先搭配的是来自德国Vision Ears的主打监听耳塞VE7。VE7采用了五路7单元设计,总共由2颗低频单元、2颗中低频、1颗中频、1颗中高频、1颗超高频单元组成,阻抗仅为11欧姆,灵敏度是116db SPL,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底噪侦测仪。
尽管三耳君并不认入耳式耳塞会是这类高端桌面系统的常见搭配,但面对dCS宣传中对LINA耳放底噪及控制力的自信,还是决定一探究竟。底噪的控制到底有多低?在连接VE7前,三耳君首先将耳放设定在低增益状态,听大部分录音只需要将电位器扭到9-10点钟左右即可在VE7中获得合适的声压。在此设定下,若非刻意关注,在没有音乐信号的状态下用户也不会感受到烦人的底噪。综合VE7的低阻抗高灵敏度特性,LINA耳放作为一台可达2W输出的模拟耳放,这样的底噪控制水平实属不易。
然而,底噪并不是用VE7作搭配的关注重点,作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入耳式监听耳塞,三耳君更加关心期间反映出的控制力和音色呈现。三耳君尝试过VE7与许多不同类型便携和台式机型的搭配,或许正因阻抗足够低以及本身是监听用途的特性,每款音源的输出特点在这款耳塞中都有着尤其鲜明的呈现。在过去的许多分享环节中,三耳君都谈到过器材搭配的其中一个要点是阻抗匹配,严苛者甚至要关注到阻抗曲线的匹配度。在VE7的回放中去细听LINA系统的表现,能感受到系统回放不同频段内容都能保持着相当克制、线性的状态,在音乐欣赏中能够始终保持出色的控制力和平衡度。以Alice Sara Ott - Echoes Of Life专辑为例,Alice Sara Ott几年来经历病痛跌宕起伏的心情都抒发在了专辑当中,从轻抚琴键到用力的弹奏,在LINA与VE7的搭配中,三耳君可聚焦跟随Alice Sara Ott丰富的演绎节奏和微妙情感,LINA令这款小耳塞的表现能力不容小觑。
搭配森海塞尔HD800
高端头戴耳机领域新品层出不穷,推出多时的森海塞尔HD800却始终是三耳君认为不能绕开的动圈佳作,相信也有不少HD800玩家此时也在观望着dCS LINA,毕竟是dCS官方的多张海报中都出现了HD800s的身影。
把玩HD800总会有种俗话中"越难越爱"的感觉,其搭载的300欧姆阻抗56mm环形振膜动圈单元难于驱动,庄严的音色调校风格让人心生崇拜同时也倍考验器材搭配。
森海塞尔官方为HD800配备了单端和平衡的两条原装线材,成为了三耳君对比LINA单端与平衡输出的最佳工具。几年前,三耳君曾经听过一台欧洲放大器中驱动HD800达至近乎无坚不摧的气势,那种一改HD800风貌的玩法不得不说让人深刻。很显然,如所有了解dCS的朋友所料,LINA并非气势逼人的类型,给到HD800的0.48W驱动功率在极致的HD800玩家看来或许是差强人意,但更珍贵的价值是LINA绝对中性的声音基调让这款耳机受玩家爱戴的特点全盘保留。尽管dCS未公布三机合体的信噪比数据,但在驱动HD800时所表现的绝佳透明度和深邃宁静的声场背景都尽显功力。
对比LINA耳放的单端与平衡输出也给人区别于其他常见耳放的感受。过去三耳君在不少播放器或耳放中对比单端与平衡输出都有这种发现,除了驱动力的差别以外,声像的呈现特点乃至音色通常都有一定分歧。在本轮的测试中,LINA的表现打破了上述的贯有印象,以平衡驱动带来更强的驱动力是意料之中,难得的是dCS将两组输出口的声音特点设计得相当趋近。声场的表现是所有HD800玩家都关注的重点,LINA的两组输出均能充分展现HD800所擅长的宽广声场及自然的圆形包围感,平衡驱动的分离度优势可带来更条理分明的刻画,但丝毫没有打破本应有的规整和自然。简而言之,在LINA的几组输出中,用户均能听到高度一致的声音特点,而且单端的表现力并不见有明显落差,对于只有单端标配线材的不可换线耳机,这无疑也是好消息。
搭配AUDEZE LCD-5
回看过去十几年耳机系统的发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趋势,机器端的驱动能力越来越强,甚至部分机型已经达到可以驱动小尺寸音箱的程度,另一方面耳机却普遍在大幅度降低驱动门槛,希望能兼容更多便携设备。显然,dCS LINA和AUDEZE最新推出的LCD-5旗舰平板耳机也在此潮流当中。
如果是熟悉AUDEZE平板耳机的朋友,相信都还记得过往有不少设计用途是对应音箱的电子管功放被用于驱动老款LCD平板耳机,如今这种极度发烧的玩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款LCD耳机,要知道贵为品牌旗舰的LCD 5也只是14Ω的阻抗,灵敏度为90 dB/1mW。对于希望用便携音源也可一亲顶级平板耳机芳泽的朋友来说,LCD-5想必是个好选择,但对于希望将LCD-5玩的极致的朋友来说,这正是需要平衡电压与电流需求的一道难题。
一番尝试以后,三耳君最终选定了LINA DAC的输出电平设定为2V,LINA耳放设定在低增益的状态。找到合适的设定后,LINA与LCD-5的合奏表现了现代高级耳机系统的显著特点。三耳君不好评定到底是音源的贡献更大,还是应该归功于这新款旗舰平板耳机的性能,此搭配提供了超高结像密度和解析力构建出让人赞叹的逼真度和沉浸感,甚至会让人产生欲望重新回听熟悉录音寻找未被留意的细节。不仅于此,过去的LCD耳机常常被认为是在音乐类型适配方面有所偏科,如今性能的提升也为器材对音乐演绎水平变得更为宽泛,播放Hans Zimmer的电影原声可以让人感受观看电影的磅礴气势,听林忆莲的《野花》又能让人重新歌者细腻的唱腔和90年代初兼有模拟和电子音色的独特感觉,可谓全面。
Expanse系统的开关与选择
"头中效应"是多年来任何高级耳机设备品牌都希望攻克的难题,历史中出现过的技术形式大多与HRTF函数的演算模拟相关,在此不贅。无法否认,除了在录音中采取耳机聆听专用的人头录音方式,否则在回放端所有的这类功能暂时都只是在比拼拟真的阶段,并没有公认准确完美的技术。对于dCS而言同样如此,在LINA当中打开Expanse功能后,还另外设有两档效果可选。经过一番尝试,三耳君认为选项当中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需要用户根据自己的听音习惯和音乐特点去选择。原因不难理解,HRTF函数是可运算的,但不同类型音乐需要如何模拟演绎才是更接近自然聆听/音箱聆听却无法确定,加上不同耳机本身的声场特点大有不同,dCS将选择权留给用户是明智的做法。
通过关闭、E1、E2的切换中,可以察觉系统不但调整了左右声道Crossfeed的程度,而且在保持频响表现线性之余,还利用混响、相位等调整带来声像排列和空间延展的改变。整体而言,dCS LINA Expanse的Crossfeed效果是三耳君尝试过的同类功能中最为完善合理的效果,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声音密度丢失或者相位失准。以个人习惯而言,在播放某些音乐类型如小型室内乐会试图切换选项带来一些独有的趣味,但更多的时候都不会使用,毕竟默认关闭的状态下LINA的声场表现已足够出色。
只作为音源使用
只将LINA作为音源,即只启用LINA的DAC及时钟也是朋友们好奇的玩法,于是三耳君尝试将LINA与HEDD TYPE-20 MK2监听音箱以及STAX T8000耳放+X9000静电耳机西装搭配,希望得出结论。
摘去dCS自家耳放部分,会发现LINA只当音源所拥有的特点也与三机合体时别无二致,换言之我们以完整西装聆听到的声音并非机器间的设计互补而成,系统中每个部分其实都呈现出dCS一样的声音设计。
这两组出声系统都是三耳君常用的"放大镜",以LINA DAC播放HiRes高码率音乐时,高超的声音密度和讯息量可带来锐利逼真的画面感,重现宽广密集的大动态能始终保持从容而层次清晰,在X9000中细听微动态的展现更达到纤毫毕现的程度。更体现价值的是提供强悍素质感的同时,这套音源从不让人听觉疲劳,丝毫不会因为丰富的音乐信息而感到有压迫感,这与过往尝试专业器材用于HiFi系统的感觉有着不同的感受。如果要问三耳君,只选LINA的数字音源部分是否值回票价,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时钟是否必选项?
对传统dCS玩家来说,这或许是个无需考虑的问题。然而,有了BARTOK以单机性能获得广泛好评的先例,消费者不免思考,同样有内置时钟的LINA DAC是否也可单机作战?
为了客观解决这一迷思,在此前举行的LINA广州私享会中,我们特意组织了现场玩家进行了AB测试。期间得到的反馈近乎一致,LINA的独立时钟对声音的弱细节反馈、安定感、对比度等方面都大有裨益。或许这种差别无法与价格比例对等,但是纵观大部分dCS玩家通常都是西装使用,显然都不无理由。
Roon or Mosaic?
熟悉三耳君的朋友大概都会发现,在日常的测试和演示会当中,Roon作为音源托管平台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对于LINA系统而言,要在dCS官方控制系统Mosaic和Roon之间选择是个难题。
从声音角度而言,三耳君认为两者并无十分大的差别。作为官方推出的控制系统,Mosaic有着系统更纯净,信号传输的物理路径更短更直接的优势。Roon系统则可以通过各式的DSP功能带来声音优化和调整,但根据三耳君的实测,或许是因为dCS自身具有高规格的升频/超采样算法,Roon系统可带来的声音优化并不明显。
因此,用户只需在从操作和功能需求方面做出考虑,Mosaic在日常播放不同串流/本地音源以及机器设定方面是足够便捷的,Roon的音乐图书馆功能则更有优势。另外还需提醒的是,现阶段使用LINA无论是Mosaic APP还是机器显示屏都尚不支持中文显示,使用Roon作为管理则可在遥控端选择中文曲目,此问题还待dCS官方尽快更新软件解决。
LINA or BARTOK?
这是BARTOK老用户最为好奇的问题。
从功能布置而言,BARTOK集合串流播放、DAC、前级、耳放于一身,无疑更适合希望一台机器解决听音需求的朋友。LINA比起BARTOK减少了前级功能,而且所需占用的空间更大,意味着两者的使用场景略有区别。
声音方面,BARTOK的性价比是得到公认的,但在三耳君对比听来二者的差距并不含糊,独立时钟和耳放为LINA系统带来了有力支撑,整体素质显然高出一筹。不仅于此,声音表现的风格也有所差异,定位于品牌入门机型的BARTOK比起高端机型反而更多了几分张扬与活力,相比之下LINA的整体表现则更传承了传统系列的稳重和权威感。
关于LINA的用户门槛
经历线下活动的系统搭建和本次测评工作的反复调试,三耳君深感要尽可能释放这套系统的实力并非易事。在数字端需考究音源搭配、DAC的滤波和缓冲等设定,在模拟端还有输出电平与输出增益、接口选用可以调整,组合起来可以让这套系统有数不清的输出状态,要求用户需根据出声器材和自己的听音习惯进行充分的调整设置。
强大的表现力也意味着系统对周边附件较为敏感,电源、避震与不同环节的线材配套都影响着声音的表现。尚记得在LINA广州私享会中,三耳君特意提供了一套全为出场标准配置和一套经过软硬件搭配优化的LINA同场展示,参与烧友均表示后者的整体表现力明显占优。
也因如此,烧友在公开场合中听到LINA系统演示都难免有不同程度的打折,这也是高级别台式系统演示中在所难免的。
总结LINA的声音印象
LINA系统最令三耳君印象最深刻的特质,是其所给予足可谓典范级的准确、中性、线性,以至于我们无需要也不容易拆解谈论LINA的主观调音特点。即便如今的dCS更专注在民用领域,但若让LINA出现在录音室,同样会能受到录音师的认可。不过看官们可不必因此将LINA与监听类声音产生联想,LINA非但没有传统监听类器材的直白乏味,而且更擅长以理性的态度表达出音乐原有的情感。
如果有在各大展会中留意过dCS的展出,可发现即便是旗舰级系统也并不易让人惊呼喝彩。这个品牌并不屑于以华丽的声音博取好感,却从来都能凭自身内涵让用户为之痴迷。
天生只属于少数幸运儿
LINA的消费群体无疑会是小众当中的小众,价格门槛是其一,更重要的因素是发烧友大多有着自己参与搭配组建系统的欲望。手持同样的预算,有经验的玩家用不同的品牌器材组建出不亚于LINA的系统并非难事,甚至个别方面或许更为出挑。然而,若是需要一套可宽泛适配不同类型耳机与音乐,还能提供顶级素质与调音的系统,三耳君认为LINA正是这种苛刻需求近乎满分的答案。
免去器材搭配的时间,将精力全用在探寻音乐的美好,大概这就是dCS为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打造LINA的设计目标,也是dCS对于"ONLY THE MUSIC"的诠释。还不满足?事情也并不复杂,发烧届早已不乏Rossini与Vivaldi搭配耳机系统的案例。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44ef68e9f090cd809df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