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们种海草,希望儒艮来吃,但是人家不来了。"
一个多月前,中国特有物种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告灭绝,我们与这个生存了上亿年的古老物种说了再见。
上周三,英国期刊《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发表文章,文章基于中科院和伦敦动物学会的共同研究,认为儒艮在中国海域已功能性灭绝。
儒艮(Dugong dugon)。图 / 视觉中国
功能性灭绝,最早见于白鳍豚,是指某物种在宏观上已经灭绝,虽仍可能存在未被观察到的个体,但种群延续功能已经丧失。2020 年初,白鲟被宣告功能性灭绝,2 年后的 2022 年,白鲟被宣告正式灭绝。
研究团队对儒艮历史分布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走访,整理了儒艮在中国水域的目击记录,得出了令人惋惜的结论—— 14 年前的2008 年,是中国境内最后一次儒艮目击记录。
△儒艮,再见。图 / 视觉中国
白鲟之后,我们再失儒艮,人鱼之殇,何时休?
Part.1
儒艮,人鱼?
或许你是第一次知道儒艮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人鱼。
人鱼,可能是几千年来最知名的传说生物之一,从西方的美人鱼到日本的秃头海怪再到中国的人鱼,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与民俗中,人鱼都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
我国先秦的《山海经》中多次出现过人鱼的身影:" 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 "" 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 "。有人据此推测,早期的人鱼指的是长有四足的大鲵(娃娃鱼)。
△《山海经》中的赤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都把人鱼这种幻想生物指向儒艮,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证据。儒艮是海牛目的一种哺乳动物,依赖近海海草而生,生性憨厚温和,从人类的角度看,这个大胖子总是笑呵呵的样子,自带一种亲切感。
从外表上看,儒艮被当做人鱼的原型确实情有可原:它的鳍肢像人的胳膊,脸像一个面带微笑的人类胖子,有时儒艮的头上会顶一簇海草,更像人类的头发一样,加深了人们对人鱼的印象。
△看起来总是乐呵呵的儒艮。图 / 视觉中国
儒艮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的海域中,澳大利亚最多,有 85000 多头。中国原本是它分布的北界,曾在海南、广西、广东和台湾有零星的本土分布,由于儒艮是唯一严格意义上的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这些地方的海域大多长满海草,能够提供给儒艮良好的栖息环境。
正如许多其它已经灭绝的动物一样,在近现代人类活动的日益强势下,儒艮也同样走上了灭绝这条不归路。
△享受海草的儒艮。
Part.2
60 年急剧变化
20 世纪 50 年代,儒艮在我国还不算太罕见,1958 年 12 月 23 日至 1959 年 1 月 3 日短短 10 天里,海南北部的澄迈县就捕获了儒艮 23 头。
广西合浦也是儒艮曾经出没的热点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渔民视儒艮为神异,不敢捕捉。随着人们发现这种温和的生物不仅生活在岸边近海,极易捕捉,而且肉质鲜嫩,1958 年后开始大肆围捕。
1958-1962 年的 3 年内,竟捕获了 110 头之多,1975-1976 又捕获 28 头。《海错图笔记》的作者张辰亮发出了如此疑问:
"当时的人也不知怎么了,看到儒艮就一定要把它抓住,好像不抓就吃亏了一样。"
同时随着海洋污染的加剧、海洋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近海海草床的退化消失,全国各地的儒艮数量开始迅速减少,到了八九十年代,儒艮的踪迹已经难以寻觅。
1992 年,人们终于醒悟过来,在合浦建立了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为时已晚,随着合浦海草床的愈发退化,即使受到保护,儒艮的种群也没能得到恢复,之后的儒艮只以个位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共同构成了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图 / 视觉中国
1996 年和 1997 年,各有一头儒艮被渔民非法炸死。1997 年,3 头儒艮从铁山港 3 号灯标向营盘方向游去。2000 年,沙尾村渔民发现 3 头儒艮,有一头搁浅被解救送回大海。
寥寥数次的目击记录,注定了儒艮即将走向的悲剧结局。
2002 年,沙田村渔民发现 5 头儒艮在距船七八米处浮起,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与这种胖乎乎生物有记载的相遇。(2008 年发现的是一具儒艮尸体)
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宣布儒艮功能性灭绝之前,不少人仍依然相信儒艮并没有在中国消失,只是以极少的数量悄悄隐藏在某些角落。
2014 年,张辰亮来到合浦保护区采访,他问队里的专家:" 现在还有儒艮吗?"
" 没了好久了。现在我们种海草,希望儒艮来吃,但是人家不来了。"
Part.3
古老的悲剧,巨儒艮
很久很久以前,海牛类动物还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儒艮和海牛以外,这个家族还有一位重量级选手:巨儒艮(大海牛)。
△曾经的海牛大家族。图 /Wikipedia
作为一个体型比儒艮大数倍的庞然巨物,它们的体长接近 10 米,体重超过 6 吨,是体型大小仅次于鲸类的海洋哺乳动物。巨儒艮曾在地球上活过了至少 800 万年的漫长时光,但即使如此,它们仍然没有躲过灭绝的命运。
1741 年,一群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在北极海域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之间的海域首次发现了这种怪奇的水中巨兽,它们行动缓慢,性格极其温顺老实,几乎毫无攻击性,简直是一块会游泳的巨大肥肉。
△ 1742 年,捕猎者测量巨儒艮的插画。图 /Wikipedia
海洋中有如此好物,人类岂能坐视不管?在发现巨儒艮后,人类对这种肉质肥嫩、皮质厚实的 " 宝贝 " 开启了可以称之为变态的屠杀模式,短短 27 年,这个最大的海牛目家族就宣告彻底灭绝。
儒艮作为巨儒艮的近亲,虽然逃离了灭绝的命运,但它们也因为肉和皮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不停地遭到猎杀,尽管今天大部分国家对其进行了保护措施,但儒艮的数量仍在持续减少。在澳大利亚北部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狩猎儒艮被视作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而仍没有被禁止。
△澳大利亚东北部托雷斯海峡的儒艮狩猎。图 /research gate
中国儒艮的悲剧已是既定事实,但不少人内心仍抱有一丝希望。
儒艮是半游牧的群居动物,经常长途跋涉寻找食物,来自科科斯群岛和大堡礁的研究表明,儒艮的迁徙距离能够超过 600 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栖息地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如果合浦的海草床能够得到恢复 ...
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再在这片广阔的天地相见。
这一次,不再有猎枪。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2ec0b8e9f092e771d19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