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USB 开发者论坛(USB-IF)发布了全新的标准——
USB 4 2.0
USB 4 这玩意其实已经发布两三年了,技术主要来源于雷电 3(Thunderbolt 3),速率能达到 40Gbps。

只不过吧,这技术普及速度相当慢。
全新的 USB 4 2.0 把接口速度直接干到 80Gbps,相当于雷电 4 的两倍。

另外 USB 4 2.0 也会向下兼容 USB 4 1.0、USB 3.2 等前代规格。
当然,如果你想把这个速率拉满,得加钱。

不过吼,今天我想探讨的不是这个新标准。
反倒是他们的命名。
命名鬼才 USB-IF
USB-IF 是推行 USB 软硬件开发工作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 1995 年。

下面这个发展史,可能会很乱,同学们留心听讲。
成立后的第二年,USB-IF 就发布了 USB 1.0 标准,速率为 1.5Mbps。
1998 年,又发布了全新的标准,速率去到 12Mbps。
从这里开始,「USB 命名部」就开始发功了:

把初代的 USB 1.0 改叫「USB 1.0 Low-Speed」,二代就叫「USB 1.0 Full-Speed」。
一个低速,一个全速,还算好理解吧?

别急,骚操作还在后头。
2000 年,能达到 480Mbps 的 USB 2.0 来了。
这次,前两代又跟着重新命名。
初代、二代、三代,分别改叫「USB 2.0-Low Speed」、「USB 2.0-Full Speed」、「USB 2.0-High Speed」。

2008 年,支持 5Gbps 的 USB 3.0 发布;
2013 年,支持 10Gbps 的 USB 3.1 发布。

本来嘛,这两兄弟还是安安分分的,挺好分辨。
奈何扛不住「USB 命名部」躁动的心,他们又来搞事儿了。
前者改叫 USB 3.1 Gen1,后者改叫 USB 3.1 Gen2。
还没完,2017 年 USB 3.2(20Gbps)发布后,「命名部」又来了。

原本的 3.0、3.1,改叫 USB 3.2 Gen1、USB 3.2 Gen2×1。
新的这个,就叫 USB 3.2 Gen2×2。
虽然大家都是 3.2,但最低能到 5Gbps,最高能到 20Gbps。
到了 2019 年的 USB 4,整出了两个版本。

一个速率 20Gbps,一个速率 40Gbps。
名字也是依旧奇葩,分别叫 USB 4 Gen 2×2、USB 4 Gen 3×2。
我直接一整个就是大无语。
可能 USB-IF 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今年他们发话,以后不再强调版本号,要从速率和充电功率上对线材进行区分。
比如功率在 60W,就叫 USB 60W。
而且相关标签,会直接贴在数据线的包装上。

用户买的时候,就不用区分啥 USB 3.1、USB 4、USB 114.514…
不过嘛,这新规则还是有个 BUG。
USB 3.2 速率是 20Gbps,USB 4 Gen2×2 速率也是 20Gbps。
换言之这俩放在标签上,一样叫「USB 20Gbps」。

那咋分 ……
反正嘛,USB-IF 乱改名的老毛病,还没彻底根治。
数码圈还有不少「命名鬼才」
其实数码圈里,乱命名的除了 USB-IF,还有不少厂商爱这么玩。
最近一段时间最闹腾的,应该还得数红米的「1.5K」屏幕。

其实红米的小心思,很容易理解。
他想说的,就是画面比 1080P 强一丢丢,功耗又比 2K 好一丢丢。
但有两大槽点。
一是之前 K50 系列宣传上才说过「无 2K,不旗舰」。

现在自己打自己的脸。
二就是命名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表示 1080P、2K、4K 等分辨率数值是多少。
早年很多厂商都挺安分的,按照约定俗成的叫法命名。
例如 1280×720 是 720P、1920×1080 是 1080P、2560×1440 是 2K 等等。

但随着手机机身越来越长,比例出现变化,不可能完全按照俗成数值做屏幕。
甚至到后面还有很多厂商为了宣传,开始自己造词。


OPPO 的 3K 屏
本来消费者就对乱标「xx K」的行为就不满,红米这 1.5K 出来,直接把部分用户惹火了。

另外索尼也是命名大户。
拿耳机举例,第四代头戴降噪耳机 WH-1000XM4,名字长得吓人。

虽然细挖的话能找到规律:
WH 代指无线头戴,1000X 代指无线降噪,M4(Mark 4)表示第 4 代。
但隔壁真无线耳机 WF-1000XM4,看起来又跟这个头戴的名字差不多。

这样冗长又复杂的命名规则,无疑让普通消费者一头雾水。
当然还有其他厂商乱起名的,不逐个列举了。
有时候厂商们对某个产品、标准的命名确实有其含义。
又或者,是想凸显一下新产品的优势,咱都能理解。

但如果名字起得太乱,或者太复杂,咱消费者真的很难受哒。
希望大厂们起名字时,还是老实点,别玩花里胡哨的吧。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cbcc0b15ec059576e19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