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它坐落于太平洋西岸,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天然的岛国优势、独到的海陆天堑,更是造就了其独特且奇葩的人文风情。
以至于很多在我们看来,十分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事,但如果被告知 come from 日本 …
诶,就不奇怪了。
就比如,被全网吹嘘的 iPhone SE,竟然在日本直接卖爆。

又或者,是上古时代的翻折手机,至今仍是日本动漫里,出镜率最高的手机形态。

不过,以上皆为老生常谈。
今天,机哥要说个在日本更为魔幻的现象:
你们能想象,都 2022 年了,日本人还在普遍使用软盘来传文件吗?
戏说不是胡说,机哥可没有乱说。
前段时间,日本才开始决定 " 吐馋支 "(to change),停止使用软盘、光盘作为传输媒介。

若不是新闻标注时间是 2022,机哥差点还今夕是 2012。
这会儿,在座有些 00 后的机友可能就要问了:
机 giegie,软盘是啥玩意呀?
嗯 …
就是你们口中那个:「保存」按键的手办。
软盘的历史,源远流长。
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70 年代。
那时的软盘可是先进科技、人类之光,既可以存系统还可存文件,在那年代,没这玩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机人好伐。

但随着硬盘、光盘、U 盘等后续新的存储介质的出现。
软盘由于空间太小(一般只有 1.44MB)、读写速度慢等各种原因,逐渐消失在了普通大众眼中。
关于这段历史,机哥在先前文章里详细讲过,这里就给感兴趣的机友,给个传送门吧 ~

言归正传,关于软盘的核心要点,机友只需记住一句话:
曾经的高科技,但现在不行了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
既然软盘已被大多数人放弃,那为什么日本人还在用它来做存储介质?
咳咳,这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咯。
要知道,日本在上世纪就开始了信息数字化,还陆续颁布了很多法律来规范存储设备。
洋洋洒洒差不多 1900 条有关规定,像软盘、磁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就在其中,占比还不小。

所以,你可以说 2022 还在用软盘、光盘很 old school,但你绝不能说它 " 错 "。
要知道日本居民的身份数据,至今都还有不少用软盘储存的呢。
这下,软盘的 " 先进之处 " 就展现出来了:
去年日本一名警察蜀黍不小心搞丢了两块软盘,结果造成了多达 38 人的信息泄露。
如果用的是 U 盘储存信息,那指不定就是 38 万人了喔!
所以说:网盘,保护隐私 YYDS。

只是机哥我掐指一算,两张软盘存 38 人信息、一张软盘存 19 人、日本人口 1.28 亿 ...
好家伙 ... 至少得有673 万张软盘,才能装下全部日本人的信息。

总之,软盘积累的数据之庞大,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So,想革新,可不像咱换台手机,然后一键换机这么简单。
就算一夜之间全换成了新设备,那三四十年前的数据难道不要了吗?

那是不是还要向前兼容,保留软盘的接口和格式?

那既然如此,不换是不是也行?
嗯 ...
说白了就是:换,可以,但又不是不能用。

毕竟,软盘之所以经久不衰,还有个原因。
虽然软盘这玩意儿是不怎么耐 ++,动不动无法读写,动不动就损坏什么的。
但是和它结合的设备呢,往往又超长待机,一节更比六节长。
所以,软盘之所以还能存在,全靠老久设备们的强行续命。

就比如,我们熟知的波音 747 飞机。

迄今为止,3.5 英寸软盘还在不少在役波音 747 上,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导航、飞行路线等储存工作。

如若全盘更新,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连整部飞机都要重新设计一番。
但这很显然是一个不划算,也没有必要的工作。
毕竟 747 也飞不了几年了。
又或者,米国的核弹发射井,自建立投入使用近 60 年来,都是由 70 年代的 IBM 计算机,和 8 英寸软盘结合控制。

机哥不带夸张地说,全人类的命运,都掌握在这块 8 英寸,且仅有 250KB 的软盘里边。
就问你魔幻不魔幻。

所以,如今软盘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存储,而是在一些特定任务、程序里发光发热。
也就像个钥匙似的,插入即运行,安全又可靠。
又或者,是基于软盘、光盘只可读不可写的特性,用于传输一些重要文件。

反正,软盘的格局是越来越小了 ~

但有个和软盘几乎同时期的上古产物,它不仅没有格局缩小,反而在近几年,焕发出机生第二春。
它,就是我们小时候都用过的磁带。
没想到吧 ~

近年来,由于勒索病毒的泛滥,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都开始了硬盘 to 磁带的迁移备份之路。
这也让磁带,在 2021 年全球销量大涨 41%。

原因,不外乎磁带可以不用联网,安全系数更高。
只不过,在一些重要,且需要大量数据文件存储的公司那儿,磁带,一直比硬盘还要抢手的存在。
一方面,是寿命。
虽然硬盘的寿命是比软盘什么的要长,理论寿命数万小时,不过度读写的话,基本是用个十年八年不是问题。
但磁带这玩意,不用怎么打理维护,轻轻松松可以保存数十年。
其次,就是价格便宜。
机哥在某东上看到,仅需800 块,就能买到15TB的磁带储存。
放到隔壁 800 块钱,能买到一个 5TB 的硬盘都算不错的了。

(左:磁带 | 右:硬盘)
所以说,这些老古董们,其实从来就没有从市面消失,甚至依靠着自身的特殊性,又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也许是特定的密钥,或许是传输机密文件,亦或者是固定文件存储。
总之,它们活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的时间,可能远比我们想的要长久。
甚至比我们在座任何一个人的寿命,都还要长。
但你要说这些玩意和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嘛 ...
机哥也只能说:
拜托诶,有一张「保存」按键的手办,也是超酷的好伐?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220868e9f09105541b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