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以载入中国影史的奇迹正在发生:
一部上映了 55 天的电影。
甚至在流媒体平台都上线 22 天后。
一方面盗版满天飞,另一方面,它的票房神奇地迎来了新高。
上映之前,人们预测票房,200 万。
而今天,单日票房便已经接近 600 万。
总票房,猫眼甚至预测将会过亿。
图源:猫眼专业版 app
没错,你多多少少会在各个平台刷到这部片,《隐入尘烟》。
只是今天我们不聊电影本身。
很多天前,我们也向大家强烈推荐过(戳直达),这一篇我们只是想聊一下:
为何这样一部不被任何人看好的电影能够破圈。
以及,为何说这已不仅仅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了。
01
需要被看见的 " 马有铁 "
为什么电影能够破圈?不妨,先说一段从微博上看来的视频。
近日,陕西西安某农林公司里。
一个老农站在大厅里向工作人员恳求,结算被拖欠的土地流转费。
磨得发白的黑裤子和外套下摆。
是个生活不易的人。
他拽着蓝布袋子的右手,因为情绪激动,不住地颤抖。
而满堂工作人员则是懒散地坐在两旁。
有的玩手机,有的朝他哈哈大笑。
没人把他当回事。
图源 @Vista 看天下
微博的评论里,人们愤怒,毕竟这些漠视的嘴脸,太熟悉。
毕竟,个体的无力,人们感同身受。
其中一条留言直接便说:
马有铁在人间。
没错。
马有铁,《隐入尘烟》男主角的名字。
联想到他,一方面是因为角色本身的相似,马有铁在某方面已经成为穷苦人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在于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相似的片段。
它们很多都出自《隐入尘烟》。
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因为穷,结婚后桂英一直没有拍过照片,结果直到去世,只能把结婚照上的相片 P 下来。
店员说," 你这结婚照上的相片,扫描下来虚得很 "。
马有铁无可奈何。
图源 @电影隐入尘烟
比如桂英喜欢看电视,但也是因为穷,只能去别人家看。
谁知道因为生病而漏尿。
被主人家嘲讽了一番。
图源 @匿名者 Movies
穷苦人的不幸与白眼,底层人的无奈,使得这些从电影里截出来的一个个片段,都像那个老人颤巍巍地手一样,极大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引发了病毒式传播。
于是,截至昨日,抖音上这部影片的话题播放量,以亿计暴增。
而话题总播放量,则已超过 20 亿。
图源:抖音
简单粗暴吗?也许是。
毕竟就是剪一些片段,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能力。
但这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它更简单,更直接,也更有效地击中用户。
众所周知,抖音之类的短视频平台,向来是爱情片亲情片的兵家必争之地。
几个煽情片段,几句深情对白,或许就能获得大量的流量,继而引发票房的成功。
《前任 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隐入尘烟》主打的也是爱情。
但同时,它也有着更强烈的情感穿透力。
因为上线了流媒体,所以它能够传播的片段够多,而这些片段本身所能引发的观众情绪后劲更大,以至于有不少人是看了片段,或者解说,然后走进电影院。
可以说是一次社交平台影响电影票房的绝佳案例了。
但问题在于——
这样的事情很多电影都在做。
为何偏偏在《隐入尘烟》这里出现了奇迹?
02
" 顶流 " 的背后
一个可以被当做 " 自嘲 " 式传播的 " 段子 "。
话说这两天肉叔的朋友圈里都在流传一张截图,是关于《隐入尘烟》的。
有一家电影院,做了一个免费观影的活动,说是只要转发他们家微信的文章,就可以偕同家中老人免费去看这部电影。
好事是不是?
问题是,他们对老人的年龄定义是,1970 年到 1985 年之间。
嗯 ……
一时间,肉叔朋友圈里的那些 " 老人 " 们纷纷跳了出来," 自取其辱 "。
他们以自嘲的方式,完成了一次传播。
或许这是 " 无心之举 ",但也恰恰是《隐入尘烟》最近疯狂出圈的证据。
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是——
连肉叔那些一年半载可能都不会看一部电影的朋友,最近都纷纷聊起这部电影。
为什么?
又不是什么现象级大片。
仔细分析下来,可以这么简单理解——
它的票房逆袭或许源于短视频平台,把一大批本来很少看电影的潜在观众拉进了电影院。
但它真正的破圈,还是因为它引发了人们的情绪共振:作为一个人,为何会活得这么难?
我们一句一句来聊,先说潜在观众。
短视频平台有着一个庞大的用户市场。
这就意味着它有大量的,非影迷的潜在观众。
在这些观众眼里,《隐入尘烟》是文艺片还是商业大片,甚至是片还是剧,都不是重点。
看看它在短视频平台中被高频传播的文案便知道,他们甚至直接以 " 剧 " 相称:
全剧不说苦,却苦出天际
全剧不谈爱,却爱入血液
处处有希望,却处处是绝望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 " 下沉 ",使得电影被更多人熟知。
而电影票房成功与否,前提便是这个是否 " 熟知 "。
但与此同时。
与其说是短视频平台让《隐入尘烟》火出圈。
倒不如说,是一种共鸣的情绪,让它成为了顶流。
什么样的共鸣?
你看影片的二创视频里,常常跟着话题:# 人间疾苦、# 人间让你受苦了。
一个 " 苦 " 字,让马有铁这个西北老汉,似远非远。
尤其是当下。
人们对这样的字往往便有了更大的体会。
所以成千上百万的人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反复咀嚼着影片的细枝末节。
更像是在进行着自我的表达。
譬如有铁和贵英每次贴 " 喜 " 字的用心、他俩去邻居家看电视被嘲讽的尴尬、在小河沟里捉鱼吃的浪漫 ......
这样的咀嚼,往往有着更多的情感代入。
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人们会讨论,为何马有铁自杀前,要吃一个鸡蛋?
有人说,他是为了压一压嘴里农药的苦。
也有人反驳,说他一生吃了那么多苦,还怕农药的苦吗?其实是因为那是贵英死前给他准备的鸡蛋。
还有人挖出这个细节跟片头一场戏的呼应——
有铁带贵英上山烧纸钱时说过一句话," 后人不吃,先人不得 "。他吃鸡蛋,是为了天上的贵英也能吃上一个。
总之就是人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这部电影。
但仅仅如此吗?
也不是。
因为到了电影的结局,人们还 " 意外 " 找到了发泄的 " 借口 "。
源于片尾那句黑底白字:
" 马老四在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帮助下 , 乔迁新居 , 过上了新生活。"
这引发了人们的大量不满。
为何不满?
因为当我们理解了马有铁身上的苦,便会觉得,也许没死才是真正的残忍。
马有铁死了结局是善良的
没死才是真正的残忍
是的。
大家在他身上,看到了巨大的不公与无可奈何。
看到了宛如不会说话的麦子的人。
看到了人人都是麦子。
于是,抖音上这个短短十几秒的看片暴哭 reaction 成了爆款视频。
视频里播着的,恰是有铁借村口的疯子嘴里几句如诗一般的喟叹。
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
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能说个啥?
被自家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
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
沉默地熬过一生,不断被收割的有铁们能说什么呢?
只能,一个接一个地隐入尘烟。
03
一次对抗遗忘的起义?
但问题在于,消失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么?
会甘心吗?
原本这部影片,也会像无数有铁一样悄无声息地隐去。
但这次却没有。
或许有点一厢情愿,但肉叔更愿意将这次电影的逆袭奇迹,当做一次对抗遗忘的起义。
大家纷纷发声,终于在银幕上看到了曾被忽视、被边缘的——
一个个鲜活的底层人民。
他们回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妈妈的模样,曾经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
以及,还留在农村里那些晒得黝黑的年轻人与老人。
他们也拿起手机记录故乡,用同一种叙事述说当下的真实:
都说《隐入尘烟》演的假,我想那是你没看过我们 XX 的农村。
你说这些博主是蹭话题热度也罢,这些边缘地区的农民生活,总归或多或少进入到大众的眼中。
至少,不再是全然的 " 隐藏状态 "。
只是——
这次热度过后,如同国产剧里的 " 穷人 " 一样,他们是否会再度 " 隐形 "?
是否会有人一直记住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评论里,隐隐流露出的不甘。
金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
爱流向了不缺爱的人
苦难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还记得那个努力拉车的骆驼祥子吗?
他想了一辈子的黄包车,又在哪呢?
今日打工人:巴斯特冷面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f842d8e9f091a686cdd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