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在患病后,选择错的治疗方式,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伤害。近期,BMJ Case Reports 就发表了一个英国中年男性因为出现一种极其罕见的情况而就医的案例。
撰文 | clefable
审校 | 二七
高钙血症
一切得从这名患者最初的身体状况说起。简单来说——不甚理想,他患过肺结核、脑积液、慢性鼻窦炎、细菌性脑膜炎和内耳肿瘤等很多种疾病。
通常出现这些疾病后,人们都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就医。当然也不排除在医嘱之外,有些人还会试图多补充一些营养,来改善机体健康状况。这位患者也曾咨询了自己的 " 营养治疗师 ",后者给其的建议是补充多种维生素,并开了一份具体服用的剂量清单。
图片根据研究论文数据进行整理,括号外为患病男子服用的剂量。
在 BMJ Case Reports 的论文中,医生公布了患者服用的维生素的剂量清单中,并给出了对应维生素的推荐摄入量 400IU/ 每天。如果接触阳光少,或者不从食物摄入维生素 D,每天最多摄入 4000IU 的维生素 D。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位患者摄入的不少维生素,实际上严重超出了每日推荐摄入量,特别是维生素 D,足足是推荐值的 375 倍(目前市场上维生素 D 有 5000IU/ 每片、400IU/ 每片等形式,如果按前一种来算,患者相当于每天服用 30 片维生素 D)。当他照此服用一个月后(900 片左右),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情况,他开始反复呕吐、感觉恶心,还出现腿抽筋、耳鸣、腹痛、口干、口渴和腹泻等症状。
送进医院后,医生抽取他的血液进行了检查,发现他血液中的钙含量特别高——这是高钙血症(hypervitaminosis D)的症状。而这是血液中过量的维生素 D3(胆钙化醇)导致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维生素 D 指的是一类化合物。食物来源的主要是维生素 D2(钙化醇)和维生素 D3(胆钙化醇),这些维生素 D 进入血液后,会经肝脏转化成 25(OH)D(钙二醇),并在肾脏中进一步被转化成 1,25(OH)2D(骨化三醇),而后者能在多种身体组织中发挥作用。
当时,医生立即要求他停止服用维生素,并采用一种常见的方法——注射双磷酸盐来治疗这位患者。但他的症状并没有立刻改善,而是经历了一段极其痛苦的恢复期。上述的这些症状,包括呕吐、腹痛和腹泻等一直在持续发作,直到 3 个月后才明显好转,且瘦了 25 斤左右。
究其原因,在于维生素 D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不同于维生素 C 等容易代谢的水溶性维生素,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足足有 15 天(15 天后,浓度才会降低一半)。因此,当严重过量摄入维生素 D 后,需要等身体将它慢慢代谢出去。但是,要排出如此高浓度的维生素,不仅会给肾脏带来极大负担,高钙血症还很可能对其他器官产生威胁。
维生素 D 可以抗癌
如果不是因为不恰当地摄入大量的维生素 D,这位患者的情况在生活中其实很罕见。更加常见的,可能是维生素 D 不足。
维生素 D 一般通过 2 种方式来获得:晒太阳和食物补充。接触到阳光时,我们的皮肤细胞就能在紫外线的刺激下合成维生素 D,时间也不需要很长。此外,一些食物也能补充维生素 D,例如多脂的鱼、鱼油、动物的内脏,牛奶和蘑菇等。当然,还有一种更便捷的方法——直接服用维生素 D 补充剂。
图片来源:Pixabay
在一些高纬度、缺乏阳光的欧洲国家,居民更容易出现维生素 D 缺乏。例如,英国曾进行过一项全国饮食和营养调查发现,有 1/6 的英国人存在血液中维生素 D 不足的情况。
维生素 D 的作用主要是调控人体内钙和磷的代谢,对促进骨骼的钙化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这种物质,婴儿或儿童通常会患上佝偻病,出现骨骼变软、变脆和变形等症状,此外还会出现发育缓慢、牙齿畸形和心肌炎等身体问题。而成年人在缺乏维生素 D 时,会感觉更容易疲惫、骨骼和肌肉酸疼等,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维生素 D 还有更多的作用。人体的很多组织中都存在维生素 D 的受体,能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神经肌肉的发育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 D 会导致人更容易出现全身性炎症以及更易患上一些类型的癌症。在一篇 2018 年发表于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的综述中,韩国亚洲大学的 2 位科学家,详细介绍了维生素 D 的抗癌作用。
最早在 80 年前,人们就注意到在北美,晒太阳和整体的患癌风险及死亡率有关。当照射阳光的量很少时,人们会更容易患上结肠癌和前列腺癌,而这主要是因为接触紫外线少时,人的皮肤无法产生维生素 D。随后的研究发现,在多达 18 种癌症都存在类似的情况。维持血液中足够的维生素 D 对治疗肿瘤有一定的效果,而缺乏维生素 D 常会导致一些癌症进一步增殖和恶化。
一些科学家发现在人的肠道和皮肤细胞中存在另一种酶 CYP11A1,这或许能解释维生素 D 的抗癌能力。这种酶会分解维生素 D,并产生多种相似的化合物。而其中一些化合物能和细胞内部的受体结合,发挥抗增殖、肿瘤和抗炎作用。
这些化合物在最初产生时,实际上是为了保护皮肤细胞。在阳光的照射下,皮肤细胞中 DNA 很容易因为紫外线而发生光突变,而这些化合物正好能保护 DNA 免受紫外线损害以及带来的氧化压力。
这些维生素 D 的代谢产物能调控肿瘤发生的整个过程,包括癌症的生长、转移以及癌细胞和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项小鼠实验显示,维生素 D 能降低脂肪产生的过氧化物丙二醛对 DNA 的损害。在一些细胞中,骨化三醇能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 1(SOD1)和 SOD2 形成,降低人体内部的氧化水平和炎症水平。此外,维生素 D 还能促进 DNA 的修复,直接调控一些和 DNA 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表达。
而在多种癌细胞中,这些维生素 D 的调控通路都是失调的,这也从侧面显示,癌细胞会通过这些途径对维生素 D 产生耐药,以此抵抗维生素 D 的抗癌作用。
不要乱用维生素
但是,我们并不能把维生素 D 看成一种药物来治疗癌症以及其他疾病。对于科学家来说,也需要深入地研究维生素 D 以及其一系列衍生物,如何能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治疗癌症。
维生素作为一种基础的营养元素,人们是很容易接触到的。日常的饮食摄入并不会超过推荐值,但在服用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 A、K、E 和 D 等)时,还是需要特别留意。值得提醒的是,一旦这些维生素摄入量超标,且持续过量摄入一段时间,很有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图片来源:Pixabay
2016 年,《印度儿科杂志》(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首次报道了一例因为意外摄入维生素 D 过量而致死的儿童案例。由于身高较为矮小,一个 10 岁的小男孩在医生的错误指导下,开始大量服用维生素 D(目的是促进骨骼发育),剂量甚至是开头那位患者的 4 倍。到第 21 天时,他开始腹痛和呕吐。医生检查发现,他也是出现了高钙血症。虽然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他出院了,但很快又进了 2 次医院。
最后一次进医院时,他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他血液中维生素 D 和钙浓度,一直没有降低到正常水平,医生发现他患有高血压脑病、并发肺水肿以及高钙血症引发的急性胰腺炎。脑部 CT 显示,他还出现了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这种疾病发展很迅速,会导致视觉障碍、意识模糊和精神异常等。最终,他死于败血症和休克。
这是一个极其令人惋惜的例子,而这些患者的经历也在提醒我们:有益的补充剂,也会变成毒药,服用时需要更加谨慎。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f6a5c8e9f092d58250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