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电影博主爱跟粉丝们玩 " 看剧照猜电影 " 的游戏。
Sir 想玩点更高级的——
听配乐识电影。
准备好了吗?
验证你影迷等级的时候到了。
第一首。
悠扬旋律,大提琴的醇厚拉扯出生命中的友情,背叛与忠贞。站在马桶盖上的中年男人扣开砖片,向里窥去。犹如穿过虫洞,看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孩,在面粉中起舞。第二首。丰富的配器,狂野激烈的节奏里,夹杂着口哨、口琴、皮鞭的声音。荒漠坟地,三个男人,三把枪,三双眼,透露着不同情绪。他们静默无言,音乐是他们的内心独白。第三首。宴会厅,闪光灯之下,觥筹交错间。这首钢琴曲,由黑人爵士乐手和白人钢琴家弹了两遍。后者只听了前者一遍就记下了乐谱,甚至加入了更多灵动变奏。有答案了吗?3。2。1。揭晓——
△《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海上钢琴家》回忆全都来了吧?今天不只是听听歌,怀怀旧。Sir 要带你们去到这些灵感的源头。体验一次大师级的听觉盛宴——音魂掠影Ennio: The Maestro
电影海报,就是一面 " 军功章 " 墙。奖项堆叠,无数大佬为他站台。恩尼奥 · 莫里康内,究竟是何方神圣?来听听导演界的大神们怎么评价他。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说:他的音乐非常创新,在那个时代是新颖的,放到现在也是。昆汀 · 塔伦蒂诺说:太酷了,我可不是说他是我最爱的电影配乐家,我是拿他跟莫扎特比。监制王家卫说:见山不是山。他的音乐是有旋律的影像,不言而喻的台词。容易被忽视的电影作曲家,为什么会获得各路大佬如此敬仰?好的音乐,在电影中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他曾是无数电影的配角,却是今天的主角。作为历时五年、横跨欧美、聚焦莫里康内职业生涯 70 多年的纪录片。《音魂掠影》会给你答案。滴滴,音乐的灵魂列车已经出发。准备好,迎接一段美妙的奇遇了吗?
01" 跑偏 " 的学院派镖客三部曲,无疑是莫里康内破圈的第一个重磅炸弹。为什么?作为莱昂内的缪斯,莫里康内的意式西部片配乐,太特别了。大量的 " 杂声 " 融入进了管弦乐——口哨的人声,皮鞭、排笛、铁砧、马蹄声等配器声,展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就拿《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的主题曲来说。前 4 小节,分别用长笛、弱音器模拟的人声、陶笛。制造出的沉着、尖啸和戏谑的感觉。同一段旋律,暗示三个完全不同的人,却有相同的身份。对应片名 " 好人、坏人、丑角 "。
成长为 " 音乐变色龙 ",源于莫里康内成长经历的复杂环境。出生于意大利的普通家庭,被想要 " 子承父业 " 的小号手父亲,送进了音乐学院学吹小号。光应付学校考试不行,还要受政治所压,生计所迫。在纳粹时期跟随管弦乐团在酒店穿梭奏乐。在玫瑰赌场、夜总会的管弦乐队和父亲一起,吹小号。
穷困受辱不说。晚上还要熬夜做作业,早上参加吹小号考试,嘴都裂开。比 996 打工人还惨的他,承受了远超同龄孩子的压力和痛苦。他边学边打工,作为第一个替补上的小号手,给当时的时事讽刺剧伴奏。不过,莫里康内玩了点儿花的。
结果,被配乐老前辈卡洛 · 萨维纳(之后为《怪房客》《基督山伯爵》配乐)疯狂 diss。
△ 所以不要担心作品被前辈否莫里康内没放弃自己的想法,一路高歌勇进,学习工作两开花。一边,凭借两首赋格曲拿下了毕业作品 9.5 的最高分;一边,为《罗马屠城记》和《奥赛罗》担任小号手配乐,还抱得美娇娘回家。后来还放弃国家电视台的 offer,跟导师去了德国达姆施塔特。在 50 年代末,当代音乐的迷茫期。他大胆尝试各种先锋的想法:把喉咙的咕咚音唱出变调的音乐。把手放在小号的喇叭口,把活塞推到一半,发出类似于间断放屁般的声音 ……
之后,他还凭借歌曲《罐子》,拯救了濒临倒闭的 RCA 公司。滚动的罐子,手指敲打字机,演播室里的澡盆,抹上清洁剂的毯子 …… 每个道具,都成为了一个新的乐器。因为在他看来," 乐器 " 不分高低贵贱。发现杂乱无序噪音的美,之后再用十二音体系的音乐原则补救,转化为音调音乐,他们会大变样。作曲家的价值就在这里。遵循和弦规则、作为背景音的管弦乐,变成了个性化的歌曲。
改编,被重新定义。噪音,成为了一种音乐的创新。好听,抓耳,旋律独特,是他的准则。莫里康内为电影配乐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他是交响乐和实验音乐的破冰者。
《荒野大镖客》是莫里康内的成名作。他摒弃了管弦乐,大量运用小号、吉他、陶笛、小军鼓,以及口哨等自然之声。都说西部片是男人的浪漫。那么这浪漫的第一枪,是口哨的浪漫。
俏皮灵动的口哨声中,桀骜不驯的牛仔在黄昏骑马而过。皮鞭,钟声,铁砧敲打。黄沙漫漫,一人一马。大镖客千里走单骑,潇洒而孤独。
高潮段落,伊斯特伍德和沃隆特对决。导演觉得出现在《赤胆屠龙》里的一段小号乐《割喉者之歌》正合适。小号的元素可以考虑,但莫里康内拒绝用别人已经用过的配乐做高潮。他一定要做新的创作。为了演员更好代入情境,他拿着改好的配乐在片场和伊斯特伍德沟通。离去时,他把外套甩在肩后,走路生风。和踏着黄沙而来的伊斯特伍德一样潇洒。
这才是开始。别看他后期创作了 " 故乡三部曲 "" 往事三部曲 " 那么多又优美的旋律。早期他可是先锋音乐实验派别。他打破了巴赫以来的优美旋律,创作了许多无调性音乐。他和老版《阴风阵阵》的导演达里奥 · 阿基多合作,将这种无调性音乐用在了一系列铅黄电影里。充满了失序的意识流质感。△ 《灰天鹅绒上的四只苍蝇》如果说生计所致,莫里康内无法深耕他最喜欢的领域。那么为昆汀的《八恶人》配乐,则满足了他长久以来的愿望。荒原大雪,冷杉林立。男人的雕塑被大雪覆盖,镜头一点点拉远,原来他是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后景马车驶过,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这是导演和作曲家相互成就。也是这次,79 岁已经拿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莫里康内。88 岁时,第一次拿到他早该拿到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
02" 电影元音乐 " 鼻祖元音乐和元宇宙的概念一样久远。德国音乐理论家、哲学家西奥多 · 阿多诺将其界定为 " 音乐中的音乐 "。据不完全统计,莫里康内在 1960 年至 2018 年内,一共创作了675 部电影配乐作品及6048 首音乐作品。高产,高质。在白宫接受过自由勋章的歌手斯普林斯汀曾称:音乐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莫里康内作为电影元音乐的开创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古典乐的溯源和重塑。学院派出身他,经常从古典大师处获得灵感,如数家珍。为托纳多雷的《天伦之旅》配乐时,莫里康内参照了威尔第歌剧《命运之力》的序曲作为动机音乐。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影片本身和意大利歌剧就有密切关系。片中五个孩子的名字就源于意大利歌剧,暗示着人物命运,也是旅程的主题。为《海上钢琴师》配乐时,他化用了莫扎特《Piano Sonata No.11 in A, K.331》。因为 1900,就是再生的 " 海上莫扎特 "。在改写历史的《无耻混蛋》里,他又化用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纳粹的车缓缓驶来,历史就像白色床单,被吹开了新的一页。《致爱丽丝》的幽雅变得悬疑了起来,西部片斗牛曲惯用的吉他拨弦,充满了男主视死如归的斗志。
二,延续自己创造出的风格的同时,变奏。《黄昏双镖客》的主题曲,把《荒野大镖客》里的吉他替换成了口簧琴。戏谑,揶揄,甚至有些诡吊。活泼的口哨引出神枪手主题,乐队奏出策马奔腾的节奏。男子和声和电子音效,音乐画面渐弱,奔向远方。更不用说《黄金三镖客》中,影响了一代乐坛、影坛人的《黄金狂喜》。
镖客三部曲后的一段时间,他成了西部片配乐专业户。但每次都会根据影像,求变,求创新。导演请他去看片配乐时,电影可能会看睡着,但创新的想法每次都能落实。
科尔布奇导演的《巨大的沉默》主场景在雪地里,主人公是个哑巴,马群奔驰而过却不发出声响。在激烈的对抗段落,军鼓、小号与原始的人生呐喊声音混合,失序。
《西部往事》的前 20 分钟就是纯音乐。电影是视听艺术,莫里康内无疑把 " 听 " 做到了极致。木头摩擦的声音,苍蝇的嗡嗡声,滴血的声音,火车进出站的汽笛声。
口琴的声音替代了人声,贯穿全片。象征侠客的口琴是西部世界漠然的倒影,单调沧桑的旋律在紧张的弦乐烘托下,暗藏杀机。莫里康内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钟爱本土民族音乐,比如塔兰泰拉。这种舞曲风格在《海上钢琴师》中贯穿了麦克斯对 1900 天赋叙述。这和之后《1900 的疯狂》两个即兴的段落相互呼应。而他的音乐,也会被后世当做经典挪用。他的大粉丝昆汀,把他的电影原声以拼贴挪用的方式融入电影。《无耻混蛋》里,他融入了《阿隆桑芳》的配乐《愤怒的塔兰泰拉》。悲壮的原曲,在昆汀的电影结尾充满了戏谑和颠覆。希特勒死在电影院,纳粹的额头,被刻上了洗不掉的标记。
《被解救的姜戈》里。昆汀致敬了莫里康内为《烈女镖客》创作的《骡子的叫声》和《萨拉姐妹之歌》。暗示在南北战争时期,白人医生和黑人姜戈不同的政治地位。不仅限于电影。他的电影配乐被各种采样,用于流行和摇滚艺术家的各种唱片。在重金属乐队(Metallica)的舞台上一个音符不改地演奏。你们都走开 我来演奏这一段
他用五线谱为砖瓦,来建造自己内心的圣殿。用音乐,缠绕你的灵魂,谋杀你的思想。03不要让所有的电影配乐,都沦为 BGM就像演员表演评价体系里,有一条电影>电视剧>网剧>短视频的鄙视链一样。给电影配乐,对于学院派的作曲家来说其实很掉价。很长一段时间,莫里康内都深陷自责和歧视的泥沼。
所以莫里康内也一直在纯音乐和实验音乐方面试图突破。但如 2010 年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颁发的保拉音乐奖的颁奖词所说。" 莫里康内让人陶醉的作曲及编曲,将我们的生命带到了另一个层次,让生活点滴转化为电影场景。" 莫里康内的音乐,从不是电影的加分项。而是电影的核心母题。莫里康内说,能跟我合作一次的都是好导演。虽然导演们听不懂他的创作,却能被他一次次惊艳到。
如果不是莫里康内 " 钦定 " 的音乐,一部电影的质感会大不相同。入围戛纳、获得第 43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意大利电影《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这是部政治讽刺电影,讲一个警官杀死情妇并销毁证据,最后因人证太铁不得不承认罪行,却被长官同事阻止他认罪。在混录阶段,导演埃里奥 · 贝多利和剪辑师都想用他曾经的一部老配乐。来制造男主来见情妇,情妇马上被杀死的恐怖悬疑氛围。 听着剪辑和导演夸夸其谈的莫里康内坐不住了。 这是什么鬼?!音乐就差没把男主 " 我要杀人 " 四个字写在脸上了。 导演虽然不那么懂音乐,但他的绝对信任,还是让他用了莫里康内的新配乐。 口簧琴的戏谑,小提琴拨弦的锐利配合着闼闼的皮鞋声。 一个表面英俊有礼,实则倨傲冷漠的男人跃然银幕。
莱昂内的演员是幸福的。在片场,他们可以听到莫里康内提前为影片谱好的乐曲。音乐打动了所有人。
音乐不仅是气氛声音,它甚至可以代替人物开口说话。是《美国往事》里,面条拿起听筒却无言的哽咽;是《天堂电影院》里,成年后的多多看着拼接的吻戏想起那双拼接胶片的手;是《海上钢琴师》里,1900 在甲板上对姑娘的怦然心动,甚至鼓起下岸的勇气。
罗贝托 · 费恩察导演或许说出了不少观众的心声——
电影与音乐相互成就,甚至超越影像本身存在。坂本龙一的《Where Is Armo?》,闻者汗毛倒起,一声绵柔的唱腔,犹如回到那个末代帝国的黄昏,却在激进的变化中迷失了自己;汉斯季默的《Cornfield Chase》,兄妹与父亲开着爆胎的卡车兴奋又疯狂地追印度无人机,一声呼喊与未来绝望漫长的 120 年遥相呼应。好的配乐,甚至能创作出一部平行时空的影片,由得观众自己联想想象。反观现在,上一部能让你记住的电影配乐是什么?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配乐,在许多商业电影中渐渐沦为烘托气氛的 BGM。战争片,不分年代,就是重低音的狂轰滥炸,银幕外观众昏昏欲睡;青春片,主角一哭,情情爱爱分分离离的音乐就响,却丝毫不让你心动心疼;悬疑片,搬走了恐怖片的 bgm,一惊一乍的音效打底,元素拼拼凑凑,玩不出悬念也看不到人性。更别说在离我们更近的许多国产剧里。配乐,已然沦为一道算计情绪的熟练流水线。
如今回望,莫里康内的执着更显珍贵。他纠偏了 " 电影配乐 " 的位置。好友的道歉,亲友的支持,奥斯卡迟到的奖项肯定,让他如获大赦。
可还有更多,他以一己之力纠不了的东西。2020 年 7 月 6 日,92 岁高龄的莫里康内过世。可他的音乐和精神是不朽的。疫情期间,意大利罗马的纳沃纳广场上空空荡荡。乐手雅各布在屋顶,用电吉他演奏《黛博拉之歌》。
那一刻。 古典乐与现代乐的隔膜破除,电影配乐和纯音乐的界限被模糊。焦虑和孤独被缓解,生活里融入了生命的旋律。而那个大师,仍在台上光芒四射地指挥。面对经久不息的掌声,谦卑地低头。又俯身在你的灵魂里创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西贝偏北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783eb8e9f097d48447c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