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部期待的电影,后面大多跟上一句——
网盘见。
但有时候说这话的,是导演本人。
两年前的《矿民,马夫,尘肺病》,导演蒋能杰亲自下场 " 拉客 " ——
他在豆瓣私信了所有 " 想看 " 的用户,挨个儿发链接。
今天," 网盘电影 " 又多了一部——
主动选择网盘发行的导演,又添一位。
Sir 想没有哪个导演,一开始就想作品这样面世。
可是对一部电影来说,还有比被看见更重要的吗——
方舟
2020 年,春节,一个载入史册的时间点。
也是《方舟》的大背景。
画外音,播放着我们至今难以回首的新闻。
画面中,一位中年男子听到依法查处时,不经意瞟了眼电视。
但很快,他的注意力就回到了老母亲身上。
难怪他两耳不闻窗外事。
因为此刻摆在他面前,是小镇家庭最怕的难题——
老人病情危急,医院无力救治。
五个子女心情焦灼,意见不合。
好像,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要递红包吗?
要转院吗?
去太原,还是直奔北京?
都不行——老母亲的身体条件,遭不起那罪。
实在什么办法都没有了,只好求助院外的老中医,走投无路了,什么都得试一试。
《方舟》这部纪录片没打算记录什么大事件。
只不过它刚好迎头撞上了。
于是我们看到一艘家庭的小舟,如何闯进了巨浪。
关于医疗,我们过去看到的纪录片是这样的——
顶级医院,上海瑞金,北京协和,无数砸锅卖铁的贫苦家庭,拼了命想寻回一线生机。
△《人间世》拍摄地点,上海瑞金医院
那是现实,却仍然只是少数人的现实。
而《方舟》呈现的则是更无奈的大多数。
他们连去大城市赌一把的条件都没有,只能无望地原地打转。
有一幕,狠狠地扎进了 Sir 的心里。
大舅是照顾老人的主心骨。
每天最发愁的时刻,不是陪床,不是倒粪。
而是那比裹脚布还长的药费清单。
单子长了,怕药费贵,付不起。
单子短了,却怀疑医院破罐破摔。
老母亲七十六岁了,用医生的话说,一架快报废的车,你要从何修起呢?
这些年,我们看过太多以疫情为背景的纪录片、电影。
可是往往被写进历史的,只有那些前线奋战的英雄,以及宏大叙事之下,模糊的渺小个体。
而《方舟》则是一部极其私人的家庭纪录片。
它让我们看见,那些貌似跟疫情距离很远的个体,如何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被一而再地击溃。
片中的老母亲发病时,正值疫情爆发。
彼时,张家五个子女还不知道要戴口罩,丝毫没有察觉远在武汉的疫情,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他们谈天说地,聊起了下一代,聊起了贫富差距。
比如中年父母离不开的 " 三胎 "。
- 磨破嘴皮最多要上两个
要上三个愁死了
- 娶媳妇 买楼房
好几百 上千万
纯粹变态了
中年人是什么人?
就是一群年过半百,口嫌体直的人。
上有老下有小,无意识地给生活加杠杆。
当着孩子面是催生。
背地里却是自怨自艾。
怎么就给不了下一代不做题、不内耗的底气呢?
可是随着疫情扩散。
他们再也没有侃侃而谈的心情。
两个着急陪床的女儿,被困在小区里出不去。
- 有本事你进来
- 我不进
- 有本事你出来
- 我不出
隔离完了,火急火燎赶到医院。
老母亲不理不睬——
隔离?没病没痛的,干啥要隔离。
信奉基督的大舅,听到要建方舱医院。
第一反应:这是大洪水要来了?
那时大舅还不知道。
疫情的余震或许比大洪水可怕多了。
不会一次将你淹没,而是悄无声息地,把你拖进生活的深渊。
这一天平均下来是三千多
转院后,母亲的病得到了更准确的判断。
肠梗阻,胆结石,需要尽快做手术。
那是大舅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引用《我不是药神》的名言,世界上最可怕的病,穷病。
弟弟觉得机会渺茫,不想让母亲遭罪,不想救。
大舅没说什么。
一个人坐在走廊里,烟不离手,一个个电话地拨。
老人死了两回了
我活的人不如人
现在是万般无奈
你看看能帮我帮一把
不能帮 也没事
你可别为难
纪录片前半段,老母亲情况再糟糕,大舅始终都是笑眯眯的。
哪怕倒粪,也只是生理性地怂了怂鼻子,眼里没有写着半点嫌弃。
唯独借钱的时候,大舅再也绷不住,流下了几滴男儿泪。
大舅以前是混社会的,金盆洗手后,大舅再也没有联系过以前的弟兄。
要不是实在没办法,他绝不想走到这一步。
俩孩子过完年得开学,一个四千,一个八千,学费还没凑够。
因为疫情控制不住,工作没了着落。
危机不是只属于大舅的。
疫情突击,经济下行,谁又敢在这个时候轻易把钱借出去。
大舅也不是顽固。
教育起后辈,他说的头头是道。
活的时候对老人孝敬了
走就走了
下一步你姥姥一旦这一关撑不过去
咱们就把你姥姥安排入土为安
可是五个子女里面,他跟母亲关系最好。
大舅不想看破红尘。
他只能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力,为母亲做点什么。
或者,这就是大舅活着的姿态吧。
嘴上说的,是实在搞不定了,就把两个娃的学费腾出来,给老妈治病。
- 两个孩子开学书都念不成了
- 不念也有不念的路
老人能活几回
可是转眼,他一边陪床,一边训斥儿子对学习不上心。
责任,使劲往身上扛。
苦涩,全部留在肚子里。
很倔,很矛盾,还有点大男人。
这就是大舅,更是无数被疫情冲刷,但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咬着牙穿过风浪的的普通人。
Sir 觉得大舅很像一个人。
《路边野餐》里的陈升。
孤独,偏执,有情有义。
用大半生的时间,坚守住生活的诗意。
给有恩于自己的江湖大哥报仇,蹲了十几年的牢。
看不惯弟弟对儿子不管不顾,陪侄子去公园坐小火车。
最后一不做二不休——
想用老妈留下的唯一房子,换取侄子的抚养权。
开着一辆小摩托,也不知道下落,就这样找侄子去了。
他们一边被生活推着走,一边硬着头皮不认输。
如果撇开疫情的特殊背景,《方舟》不算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
手机拍摄,黑白影像,还有大量让人生理不适的特写镜头。
而这些镜头的运用,除了呈现疾病的可怖,死亡的沉重,似乎并没有更深刻的启示。
由于素材相对单薄,很多本可以深入探讨的命题,都停留在蜻蜓点水的程度——
家人信仰的冲突,大环境对个人的冲击,整体呈现得比较匆忙,力道不足。
但《方舟》在当下,依然是可贵的存在。
绝对真实,不加修饰。
没有煽情和刻意,只是用庄严肃穆的口吻,呈现出蝼蚁般渺小的人们,如何承受着命运一次次的考核。
导演接受《深焦》采访时说,片名虽为方舟,并不是想为人类的灵魂归处提供任何答案。
在混乱无序的当下 ,方舟或许并非最终的救赎,只意味着对自由的渴求。
就像纪录片为数不多静谧且克制的彩色镜头。
都拍摄于深夜,医院走廊的窗外。
疫情以来,加缪的一句话流传甚广。
人类能在这场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或许《方舟》就是一次诚实的记忆。
它代表着一种身处黑暗,坚信能够逃离黑暗的坚韧。
但这样的坚韧,却因看不见具体的方向而摇摇欲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想看的,指路微博 @导演魏舟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91d108e9f0945442698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