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眼下,南方水稻已进入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在江苏句容一处基地,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 木穗禾 " 创业团队的同学们正对水稻进行科学施肥。" 实验已进入了关键期,期待今年的成效比去年更好!" 团队负责人、林产化工专业大二学生杨若菡说。
这是杨若菡第二次带领团队在这里进行肥料的田间实验。2020 年,刚入大学的杨若菡被遴选到学院的 " 梁希班 ",在导师的带领下,杨若菡和同学们慢慢揭开了专业的神秘 " 面纱 "。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化肥已经成为实现增产增收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大部分肥料存在利用率低下、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危害人体健康等痛点,而缓释技术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成员林雨竺介绍," 缓释肥料的颗粒表面包裹着一层‘智能膜’,就好像是安装了一个‘控肥’的闹钟,农作物什么时候该‘吃饭’了,就适量释放出一些养分。"
团队起初以稻杆为原材料制备这层 " 智能膜 "," 从秸秆中分离提取的木质素通过催化解聚、还原氨化,聚合得到的聚多巴胺具有强黏附作用,与化肥中活性基团结合自发螯合包裹钾、锌等金属离子,还可与化肥发生化学键合主动捕获化肥中的氮、磷元素,可提高肥料的养分利用效率并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 团队指导教师、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顾晓利教授解释道。
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制造材料,优化智能肥料的制备工艺是这项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稻杆中的木质素含量仅有 8% 左右,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棉杆。" 杨若菡提议用棉杆代替稻杆。经过实验,棉杆中的木质素含量约为 26%,是非常理想的原材料之一。
在学院领导、老师的鼓励下,杨若菡和同学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创业小分队,还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通过合作,公司在新疆承包了 45 万亩耕地,将收集来的棉杆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又通过租赁助剂生产线,生产出可分别适用于谷、蔬、林、茶等不同品类的药肥产品。
2021 年 5 月,杨若菡第一次带着团队的研发成果找到了学长——句容一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负责人陈东方,对方被眼前这群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打动。就这样,团队获得了第一次宝贵的田间实验机会。
6 个月里,团队分三段在水稻的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进行了产品的应用。每亩有效穗由使用前的 21 万提高到 36 万,产量由 725 千克每亩提高到 949 千克每亩,千粒重由 27 克提高到 32 克 …… 这张漂亮的 " 成绩单 " 让深耕农业生产一线 20 年的陈东方吃了一惊。" 化肥施用量减少了 40%-50%,收益却增加了 5 万余元,确实了不得。"
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陈养彬说," 我们致力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全周期贴心服务,鼓励更多具备创业意愿与实践能力的学生从‘闻花香’转向‘尝果实’,以青春力量释放创业就业活力。"
实习生 徐珂 通讯员 方彦蘅 现代快报 + 记者 于露
(编辑 陈海静)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60ee19e780bf92c001f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