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的亲儿子,终于出生了。
不是啥私生子。
是他十年磨一剑的科幻巨制——《明日战记》。
口号很响,「中国首部科幻机甲片」。
据说投资了 4.5 亿港元(约合 3.87 亿人民币)。
集齐了古天乐、刘嘉玲、刘青云、张家辉、谢君豪等影帝影后。
自然引起大家关注。
然而,口碑拉胯,豆瓣 6.4。
票房也不给力。
上映 6 天,累计票房 2.5 亿,预测最终票房 5 亿,恐要赔本。
有人说,华语科幻,特效满级,必须支持。
也有人说,古仔你怎么又拍了个大烂片。
要鱼叔我说。
一个严重偏科的勤力学生,不能算好学生。
一个诚意满满的烂片。
终究还是个烂片。
首先,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一点。
就是古仔拍这部电影的诚意。
古仔想搞科幻片,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 13 年前,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说:
「我很想拍个科幻电影」
作为一个重度科幻迷、机甲控,古仔有个专门的手办储藏室。
收藏了各种 1:1 机甲模型。
甚至还专门出了本书《玩具大战》,介绍这些收藏品。
但在香港拍一部本土科幻电影,谈何容易。
第一步,找资金。
你以为古仔为什么要不停地拍烂片,接广告。
天天在你电脑右下角小弹窗里砍人。
除了捐建 100 多所希望小学外,很大一部分是为该片筹集资金。
第二步,找导演。
香港基本没导演拍过正经的科幻片,没人敢接。
大导演又太贵。
古仔干脆找了特效出身的吴炫辉来当导演。
自己当总制片人,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第三步,找特效团队。
为了做香港自己的科幻电影,古仔决定将特效全交给本土从业者做。
绝不外包。
没团队,就自己组。
古仔成立了「天下一」。
而后不断收购各种后期、数码特效公司,增强实力。
多年来,「天下一」参与了《拆弹专家》《怒火 · 重案》等 9 成以上港片的特效制作。
在经验中不断磨砺。
然后就是漫长的制作周期。
《明日战记》于 2015 年立项。
2017 年开拍,杀青。
后期制作长达 5 年。
而影片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也是实打实的有诚意。
先来说说道具。
主演身上的机甲并非特效,而是纯人工制作。
是古仔花重金请来《使命召唤 11》《地平线:黎明时分》等游戏的首席机械设计师。
真真业内大佬。
片中古仔所穿着的机甲,由两百多个零部件组成。
细节到位,质感十足。
演员穿着它拍摄打斗场面,可信度拉满。
但机甲服重达 15 公斤,光穿上都要 45 分钟。
还是在大夏天拍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道具,特效方面也诚意满满。
片中有 3000 多个特效场景。
以一场公路车内打斗戏为例。
这场戏在一个绿幕云台上拍摄。
云台模仿车在行驶时的晃动。
演员则要在狭小空间内做出各种动作。
而画面中的公路、街景、甚至天气,都由特效制作而成。
车辆的行进路线和行进速度,以青马大桥和东区走廊等为蓝本。
路上的街景,先扫描香港街头房屋,然后用特效重建。
一路的天气,从晴天、到阴天、到降雨不断变化。
随着光线的转变,影子和车辆颜色也在变。
这些细节,观众不一定注意得到。
但也正是这些细节,决定特效的真实感。
《明日战记》相比以往中国科幻圈钱之作,可谓进步巨大。
但从最终效果看,仍有不少瑕疵。
很多画面掉帧,镜头晃,剪辑碎。
可惜了不少酷炫场景。
然而,《明日战记》最可惜的地方不在这。
作为一部港片,它的特效的确从 10 分进步到了 60 分。
但在所有其他方面,都退步为 0。
剧情稀烂。
人物也稀烂。
(以下内容有剧透,请谨慎观看!)
影片设定很简单。
未来世界,地球受到污染,空气变得有毒。
于是军方头子渣渣辉,建了一个天幕,让市民可以在里面生活。
突然,天降一颗外星植物。
它可以净化空气,但生长迅速,还具有攻击性。
于是,古仔作为军队指挥官,要将病毒植入外星植物母体,遏制它生长。
这样空气可以继续得到净化。
同时,植物也不具有攻击性。
然而,编剧在主任务中加入了好几条支线。
第一条,古仔痛失幼女。
画面不断闪回、闪回、再闪回。
象征着女儿的项链,出现、出现、再出现。
生怕你不知道,这是个柔情铁汉。
第二条,古仔营救女孩。
且不说,小女孩如何在全是怪物的医院独自幸存。
也许是等着古仔营救,好制造泪点吧。
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等着古仔大干一场时。
小女孩一句「别走」,古仔就不去了。
第三条,兄弟情。
又是闪回。
闪回昔日战斗荣光。
闪回兄弟贪生怕死。
再和如今的勇猛士兵做个对比。
台词句句像说教。
而在人物塑造上,基本全员工具人。
组队打外星人,当然要有牺牲,有泪点,有反转。
队友 1 必须牺牲。
才能 KO 反派机甲,激起古仔斗志。
队友 2 和小女孩一定要再牺牲。
才能二次激起古仔斗志。
二次 KO 反派机甲。
但你猜怎么。
结果,队友 1、2 和女孩都没有死。
还在关键时候救了古仔一把。
真是毫不意外。
至于反派渣渣辉,更是纯纯工具人。
为了避免抄袭好莱坞,《明日战记》采用了港产警匪片的架构。
渣渣辉是军方头子,也是「内鬼」。
为了保留天幕,全程阻碍古仔完成任务。
根据影片化妆老师的陈述,为了突出反派的阴沉感,特地给渣渣辉加高的鼻子。
其实真不用。
渣渣辉出场 5 分钟,眉头一簇,眼睛一眯。
满脸就写了四个大字——「我是坏人」。
然而,贴心的编剧生怕有观众看不出。
硬给他加了一句台词。
我花这么多心血设计了天幕,
现在居然用不到了。
(大概意思)
反派一句话自曝,让接下来的所有剧情一眼到底,沦为儿戏。
而且这儿戏,一戏到底。
古仔完成任务后,渣渣辉直接开枪自杀。
没有二次反扑。
没有最终决战。
甚至连句遗言都没有。
只能说,一个不会自曝和自杀的反派,不是好反派。
这些僵硬的文戏,就这样穿插其中。
情节无力,人物扁平。
让原本精彩的特效打戏瞬间黯淡无光。
说到底,诚意是做好电影的基础,但不是关键。
醋再好喝,也不能让一盘难吃的饺子,变成人间美味。
特效再努力,也没法让一部薄弱的剧本,变成一部好电影。
其实古仔也知道,在片中还特地放了一句应景的台词:
「尽力不等于做好」
当然也会有人反驳。
鱼叔不止一次看过这样的说法:
科幻片就是纯看特效
挑刺剧情的统统走开
首先,这说法在十几年前也许行得通。
毕竟大家都没见过啥世面。
特效够强就足以值回票价。
但现在都 2022 年了,大家什么大片没看过?
剧情的重要性,自然被凸显出来。
其次,说到底,科幻电影也是电影。
它的核心从来都不是特效,而是应该让特效为内容服务。
只想看特效,不如去玩机甲游戏。
自己突突,不比看别人突突爽。
不仅我鱼叔这么认为。
古仔自己都这么认为。
他在宣传影片时曾说:
「故事剧本永远比特效更重要。
人物和故事先行,特效是配合而已。」
其实古仔不是没在剧本上努力过。
影片立项初期,古仔找编剧写个四五个剧本。
改了又改,最终才敲定了现在这个。
只可惜,还是没能做好。
此外,即便是好莱坞的特效工业,也是建立在一部部剧本成熟的作品之上。
就以「机甲动作科幻」这一类型片为例。
比如古早级别的《机器战警》,限于当时的技术,特效十分朴素。
但有趣的故事设定,加上流畅的剧情铺排,都让人看得赏心悦目。
而且,机甲的设定还与社会黑幕的揭露、复杂人性的挖掘等主题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炫酷的机甲服,并没有沦为廉价的噱头,而是让人物的情感表达更富有张力。
再比如,近一点的《钢铁侠》。
可以算是近 15 年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机甲片。
但片中机甲特效,并不是脱离剧情、人物而孤立存在。
机甲套装的研发与改进过程,全面伴随着主人公史塔克的人物个性与情感变迁。
同时,片中对于机械工程学、空气动力学、人工智能的展示,也充满了浓浓的科幻趣味。
2009 年的《第九区》。
虽然只在片尾部分,展现了一段机甲特效。
但这部分却是全片情感的高潮,极其重要。
影片披着「科幻」的外壳,实际上拆解的是人性之恶。
讽刺政客作秀,讽刺种族歧视。
豆瓣 8.3,回味无穷。
2011 年,狼叔主演的《铁甲钢拳》。
虽然是讲述机器人格斗的故事。
主题却是关于父子情感与小人物的逆袭。
不仅场面打得过瘾,情节也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豆瓣 8.3。
2014 年,阿汤哥的《明日边缘》。
剧情上,结合《土拨鼠之日》无限循环设定。
内核上,结合《蝴蝶效应》的宿命论。
故事似曾相识,又有新颖之处,再结合强大的叙事能力。
虽然是一盘爆米花,但照样能扣人心弦。
豆瓣 8.1。
此外,还有《阿凡达》《变形金刚》《环太平洋》等商业大片。
剧本算不上多优秀,但至少没有拖后腿。
再加上其特效实在过于突出,使得它们都在机甲科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说几个反面教材。
《变形金刚 5:最后的骑士》特效爽炸,剧情垃圾。
《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剧情空洞,摄影平平。
这几部纯属于 IP 消费,在机甲特效发展史上也不会留下名号。
必须低分伺候。
所以说,国产科幻,该鼓励要鼓励,该批评也要批评。
凭什么国产片剧情差,就要原谅,就要卖情怀?
做得不好的,必须讲。
忠言逆耳利于行。
说《明日战记》烂,其实是对它「原本可以更好」的惋惜,对它「顾此失彼」的遗憾。
因为香港电影的最大优势,从来就不是科幻特效。
黄金时代留下来的最大遗产,是香港演员。
而他们的表演,才是香港电影最好的「特效」。
探索多元化类型片,当然是好事。
古仔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做到了。
但过多的数字化包裹,反而掩盖了戏骨的魅力,丢失了港片的灵魂。
好在,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
《明日战记》终究只是个开始。
路还长。
我们一路随行,拭目以待。
全文完。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3d2a3b15ec0406536fe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