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K 社
" 妈妈已经给你找好关系了 "
" 你直接就进话剧院,在那儿当演员 "
上面这段台词,出自近期正热播的某部国剧。
不过在开播当晚,剧情里几处托关系,找门路的片段就被紧急删了个干净。
而之所以会这么风声鹤唳。
大抵和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考编事件有关。
不过今天倒不是要吐槽这场乌龙,而是想起,舞台的聚光灯下,有不少人迷失其中。
可能早已忘记,演员本就是一份工作。
而这份工作,与其他行业无异,本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人艺,即北京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创办于 1952 年,首任院长是著名剧作家曹禺。
它不仅是鼎鼎有名的「郭老曹」剧院。
郭沫若、老舍、曹禺的经典作品
《茶馆》《日出》《雷雨》《龙须沟》
至今还在人艺的舞台上,只要开演,场场爆满
也培养了一批我们眼中实力过硬的戏骨们。
2019 年,北京人艺时隔数年重启「表演培训班」。
不止范围从应届放宽到毕业多年的「社会人」,计划招录人数更多达 30 名。
这消息一出,引得 1000 多人争相报名。
然而,最终却只录取了15 人。
虽然是接近百里挑一的比例,但其实,原本没有引起多少「圈外人士」关注。
直到 2022 年,也就是今年的六月份。
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年,一部纪录了学员班考核培训全过程的十集纪录片《我在人艺学表演》,作为献礼首次开播。
看完后大家这才发觉,想进北京人艺到底有多难。
首先,艺和德缺一不可。
艺,是能力,也是潜力。
如今已是人艺副院长的冯远征曾在采访里透露过些许招人的现状,说有的年轻人,北电中戏毕业后来面试,竟然还是表演艺考时从培训机构学到的三板斧。
讲到这儿,冯远征有点纳闷地问:
四年都没练过功,那我要你干嘛呢?
而德,即是德行,也是人品。
不要装腔作势,不要弄虚作假。
他打了个比分,说有些小孩耍小聪明,有些小孩儿爱在背后搞小动作。
要像这样,那对不起,一概不要。
其次,还有项硬性规定不能违背——
培训班学员一年不允许在外接戏。
秉着前面的标准,他们从八百多人里挑出了十五名学员。
其中不乏已经拍戏数年,小有名气的演员,例如在《觉醒年代》里扮演鲁迅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演员曹磊。
可后来,曹磊因时间冲突,无法满足不接戏的规定,在已经培训半年的情况下,遗憾退出学员班。
可能有人会问,话剧演员在外演戏不是挺正常的吗?
的确,挂名拍戏如今屡见不鲜,稀松平常。
像有些话剧院,挂名几百个演员,可大部分演员十几年一场话剧都没演过,全在外拍戏。
但在北京人艺,历来不开这样的绿灯。
甚至不仅仅是针对新人,这项要求对人艺所有在编演员一视同仁。
即便好的话剧演员,演戏的邀约不会少到哪里去,而一场话剧 1500 的酬劳,也实在难与片酬相比。
但,假使拍戏与演出撞上。
就必须无条件服从演出。
剧院工作才是第一位。
做不到?那就走人。
所以从过去到现在,人艺历史上有不少退出的演员。
早期有巍子下海单飞,江珊退出与唱片公司签约,陈好为了给爸爸赚钱治病,辞职去拍电视剧。
近两年,蓝盈莹在浪姐前后也因工作安排不开,只能从人艺辞职,同时期双姝之一的宋轶也是如此。
不过可惜归可惜,人艺的「坑」,只留给愿意在话剧表演上精进的「萝卜」。
这也是为什么表演班开班后,老师讲的第一课不是学艺,而是——
要当明星,别来人艺。
" 孩子们,你们要想到这儿来挣钱的话,北京人艺不是让你发财的地方,舞台剧也不崇尚金钱至上。你们要真心喜欢戏剧,这个很重要。你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演戏。"
因为他们早已明白,想要留下,就必须作出取舍。
所以濮存昕十几年没有拍戏,一心扎在话剧里;冯远征拍戏三十年,从没耽误过一天人艺的排练;
吴刚自《人民的名义》大火后,也是宁可外面的戏黄了,都必须要完成剧院的演出。
北京人艺话剧《哗变》剧照
但话又说回来,做好了收入骤降,一年,乃至从此曝光量都会锐减的心理准备。
就能留在人艺了吗?
好像也并不能。
因为人艺学员班有项传统,叫「甄别期」。
甄别即淘汰,一年后,被甄别的学员将告别人艺,重新进入社会。
不过幸运的是,虽然留在北京人艺难度系数不低,但表演确是实打实的大师课。
负责他们的老师,都是在人艺浸润多年,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们。
像冯远征负责调教学员的形体与吐字归音。
即便满场子的学员都念着最熟悉的那句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怕把标兵碰,听不出差异。
但只要冯远征一抬眼,就这么一听,一摸,他就能发现每个人发声部位与气息的问题。
他说,台词训练是重中之重,人艺的演员,要得每个字发出去,都能打到观众席最后一排。
而打磨他们演技的,则是濮存昕与龚丽君等老师。
不得不说,有时老师一个精准的示范,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人开悟不少。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员在排演《雷雨》中的第一幕。
讲的是繁漪下楼后环顾四周,发现屋子又变样了。她不满周朴园的专制、固执、霸道,冷冷地讲,什么事自然要依着他,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
其实学员表演乍看没有问题,将剧本老实的还原出来,环视,踱步,叹气,不多不少。
但只要你看到龚丽君老师的示范,就会立刻明白,什么是教科书级的表达。
她慢慢走出,环顾四周,举止矜持却犹疑。
明明就是几步路罢了,但你就是能感受到这一刻,她的痛苦,和那几分忧郁,几分哀怨。
同时,还请来了蓝天野、吕中、宋丹丹这样的艺术届前辈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这种等级与强度的培训下,受到来自导师的全方位降维打击与反复锤炼。
导致有的学员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可能来之前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水准已经能够上台表演。
等训练仨礼拜后,再被问及这个问题,只能坦诚地回答,我演不了,差太远了。
也就是说,甭管你有名无名,是话剧新人抑或老炮儿。来到这里,大家起跑线全都拉平,从身到心被打散重组。
撑得住,不一定能留下来。
可撑不住,一定会被「甄别」。
所以与其说《我在人艺学表演》是部纪录片,倒不如说,它像是人艺版的《演员请就位》。
只不过与综艺的浮夸不同,北京人艺,即是殿堂也像世外桃源——
让演员回归成职业,而不是一种光环。
那,人艺是怎么给演员「祛魅」的呢?
让他们把自己当成普通人。
曾经何冰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北京人艺是不是还那样,甭管多大腕,都不摆谱,端个茶缸就去排练。
他听完问题,自然地接了句,这个当然。
而在纪录片里,也无数次看到冯远征在寒冬天拎着大包小包上班。
哪有什么助理,与街上通勤的普通人没多少区别。
也把演员这份工作当成是三百六十行里的普通「工种」。
进来了,就踏踏实实工作。
没有成名不成名,出名不出名那一说。
因为越想成名,反而越容易钻牛角尖。
当年胡军毕业后进入人艺,以为自己能大干一场。
结果却从上学时的聚光灯中心,变成了《蔡文姬》身后杵杆的龙套,一站就是四十分钟。
跑了许久龙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适合做演员后,他才明白,不管是谁,到了人艺这样的单位,也得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可能是人艺给所有演员的一句忠告。
然而惋惜的是,不止是话剧演员,如今演艺圈,有「归零」心态,还维持一份职业应有的素养,尊重自己的行业的演员,恐怕不多了 ... ...
除了铺天盖地的「敬业」通稿。
就只剩老艺人们对现状的诧异与茫然。
于是你会看到刘德华反问鲁豫:准时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怎么连准时都是优点了。
陈道明也不懂,演员能背下台词,原声出演,能在冬天拍夏戏,夏天拍冬戏。
这种以往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能当做是功劳。
建议部分演员全文背诵
说到这儿。
我又想起冯远征提到话剧,提到被观众认可时的幸福,眼睛里闪烁的星点光芒。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为演员,想去追求更高声望,名利都无可厚非。
但对这群仍坚守着舞台的「他们」而言。
这世界上大部分事,都没有太大意义,真理和热爱除外。
而一旦站上这个舞台。
所有的一切都只化为一句话——
戏比天大。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b648d8e9f0918360739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