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如今移动支付俨然已经成为了许多朋友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只需随身携带一部手机、轻轻松松便可实现吃住逛行,无疑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最真实写照。而如果将移动支付产业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相关技术显然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不过二维码作为一项古老的技术,自从大规模应用以来,诸如被偷换二维码等安全性不高的争议就几乎从未间断过。
由此,整个业界也从未放弃过探索新的移动支付方式。日前,腾讯方面注册了 " 微信刷掌 "、" 微信刷掌支付 "、" 微信刷掌服务 ""WePalm" 等多个商标,并已在部分地区推广非接触式刷掌支付,用户只需通过手掌识别即可快速完成付款或身份验证。事实上早在去年夏季,微信支付与腾讯优图就曾联手开启 " 刷掌支付 " 的内测。现在看来,彼时的 " 技术预研 " 或已距离正式落地不远。
根据此前的相关报道显示,腾讯的刷掌支付是基于人脸支付系统的基础上。用户需要先在腾讯旗下的 " 青蛙 " 刷脸设备上注册手掌,并刷脸关联到自己的微信账号,完成信息关联后,用户在进行线下消费时就只用将手掌对着微信支付设备的扫描区,即可确认完成支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刷掌支付与刷脸支付都是基于同一逻辑,属于生物识别技术在无感支付领域的应用。
既然手一挥就能完成支付,可为什么刷脸比刷掌更早完成商业化呢?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因为识别手掌的技术难度比人脸大得多。目前,人脸识别的技术是基于人脸的位置、大小,以及各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且由于诸如云相册等产品的存在,用户主动上传人脸信息的情况从 PC 互联网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也造成人脸信息的数据库极为丰富,而基于海量的数据、人脸识别技术也得以快速成熟。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掌纹数据的收集难度就要提升多个数量级,毕竟要让用户主动出示掌纹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除了在间谍特工主题的影视剧里,银行、金库、实验室等场景会出现的掌纹识别外,几乎就没有其他地方需要用到掌纹了。
同时掌纹又不同于指纹,其是由粗的 " 线 " 和细的 " 纹 " 组成,。其中," 线 " 是在母体中先天生成、不易改变,而且是每个人独有,而 " 纹 " 则可能会因为劳作或其他因素发生改变,因此这也为掌纹识别带来了更高的技术难度。
既然单纯通过掌纹完成身份识别的难度很高,业界就引入了掌静脉识别。静脉识别即基于手掌静脉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近红外线的反射频率不同,通过使用红外线测绘物体深浅和血红色素吸光特性,来获取掌纹纹路和掌静脉的图像特征。
根据不同个体静脉结构不相同、甚至同一人左右手也不一样的特点,掌静脉就能完成对于身份的识别、认证,而且掌静脉图像特征是活体时才存在、且支持非接触成像。
但缺乏掌纹信息,就意味着训练 AI 模型的进度会更慢,叠加更高的技术难度,也就使得刷掌支付自然比刷脸更晚出现。但要说 " 刷掌支付 ",亚马逊才是这一技术商业化的先驱。早在 2019 年,亚马逊就在其线下门店推出了名为 Amazon One 的刷掌支付系统。甚至于为了向消费者推广这一支付系统,亚马逊更是推出了向注册掌纹的新用户给予 10 美元信用额度的活动。
可为什么有了能让消费者摆脱手机的桎梏、无感完成的刷脸支付后,亚马逊、腾讯等厂商还在探索刷掌支付呢?最直接原因,自然是此次疫情的影响。在口罩的限制下,人脸识别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君不见即使是有 3D 结构光的加持,苹果方面在 iPhone 上实现戴口罩解锁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消费者对于个人隐私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特别是人脸这类极为敏感的个人信息,更是让许多数消费者如坐针毡。
显而易见,刷掌支付是一种识别速度更快、识别准确度更高的非侵犯性识别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安全性和使用体验,比人脸支付更适应当下。
不过,刷掌支付真能的可以普及吗?其实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并不那么乐观。且不提监管机构要求企业在信息采集上需遵循 " 最小、够用 " 原则、防止信息滥用,更致命的是刷掌支付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成本优势。
从商家的角度出发,尽管腾讯的刷掌支付是基于此前的刷脸支持设备 " 青蛙 " 存在,并不需要额外付出硬件成本,但固件升级和维护等软件层面的支出显然少不了。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新技术的目的是缩短支付路径、简化交易流程,无论是使用人脸还是掌纹,目的都是代替二维码作为新的移动支付方式,但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减少手机的使用。
刷掌支付最大的问题,并非是在支付时只需扫描人脸或掌纹即可,而是还需要额外完成绑定相关信息。再说了,现有的二维码支付在小额支付场景已经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即便按照亚马逊方面的说法,刷掌技术的响应速度更快,可以在 300 毫秒、即 0.3 秒内验证用户信息,但二维码支付顶多花费数秒,消费者很难感知两者间质的差异。
因此刷掌支付即便在安全性、便捷性上更胜一筹,但奈何遇到了如今消费者对于个人隐私关注空前高涨的时代,所以要让用户接受掌纹信息被存储在云端而非本地,便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挑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21b748e9f09246725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