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 2017-2018 年左右,我在某家游戏媒体任职,当时有关于 Valve 报道最多的新闻就是「《XXX》(一般是《传送门》或《半条命》)的资深编剧又离职了」,大家除了嘴上调侃一下「数 3」的梗之外,内心更多的想法是:这家曾经制作顶级单机游戏的公司已经泯然众人,怕是想靠 Steam 躺着数钱。
他们的确做过不少硬件的尝试,Steam Link、Steam Controller、Steam Machine ……但就像往大海里扔一块石头,溅起水花之后就没了后续。但当时我没想到的是,看似失败的结局其实是爽文结局的开头,举一个俗气的例子大概可以叫做「五年之约已到,还请 G 胖出手!」
来自 Steam Link 的游戏串流,Steam Controller 的触摸面板,Steam Machine 的 Linux 系统,还有深耕运营近 10 年的商店社区,Valve 点过的技能点全都没有白费,在 Deck 上融会贯通,集为大成,打造了这台 PC 玩家心中的「梦中情机」。
在简短体验了半个月之后,这是我的感受(本文不涉及安装 Windows,因为我认为 SteamOS 才是 Deck 的核心体验)。
▍我是怎么买到的?
无论我写什么,评论一定会有人问「你是怎么买到的?」,所以我先回答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像「怎么把大象放进冰箱」这个问题一样,回答也出乎意料的简单:如果你居住在美国、加拿大、欧盟及英国,在官网 下单付 5 美元排队,排到了付款收货即可。(如果你位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地区,可以通过授权经销商 Komod 预定)
具体到我本人,我在去年 7 月 17 日开定当天付费 5 美元,排队了 529 美元的 256G 版本,在今年的 3 月 28 日通知尾款,支付了剩余金额,寄往我美国友人的家中,加州额外缴纳了 50 美元的税。但当时上海疫情,再加上我计划搬家,所以一直拖到了 7 月中旬才终于收到。

抢到的心情如图
综合下来整体的价格为:3914 人民币(579 美元,机器本体含税)+561 人民币(83 美元,中美运费)+485 人民币(国内进口税)=4960 人民币,不算便宜也有点折腾,不过相比黄牛还是划算一些。
Valve 最近也承诺会提高 Steam Deck 产能,如果你有将其转运回来的渠道,不妨先花 5 美元排上队,即使不买也可以退掉。
▍握在手中,Bigger than bigger
实际感受 Steam Deck 真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反应都相同:这简直大到有点离谱。它更像是一台缩小的掌上 PC 而不是为便携打造的掌机,「能带着到处走」是产品定义时的特性之一,但优先级绝对不高,它粗犷而笨重的外形是为了握持、散热、续航等做出的妥协。
想具体感受一下?与我派定制 Keychron K3 长宽几乎一致,如果你有一把 84 键 75% 排列的键盘,握在手中的大小就跟 Deck 差不多。

整机 669 克的重量成功进入了「一斤俱乐部」,厚重机身带来的是极佳握持感,可以填满整个手掌的空余空间,非常人体工学。没有为了轻薄舍弃了背部的曲线,这点 Switch 掌机模式玩家应该深有体会。它拿起来并不觉得沉重,所有的按键都在拇指的范围内,背键中指和无名指也正好可以按压到。

而做工上整体中规中矩,整机采用了磨砂塑料,是手汗和指纹的克星。这是一款定位中端的硬件,跟精致细腻什么的不太沾边,只能说符合这个价位段的水平,我的左触摸板甚至在震动时还有点异响。

Steam Deck 也谈不上外观好看,甚至有点丑,能跑马的屏幕黑边、触摸板的位置看起来有点诡异,感觉就像是一群工程师折腾出来的东西:「这东西放这里能用,那就这样设计吧」。日常用起来的确没什么大问题,属于那种没什么设计,一切为了实用服务的产品。相比之下,更加注重设计的国内品牌,比如 AYANEO AIR 真的好看太多。

▍Gaming On Linux:喜忧参半的体验
Valve 官方把 Deck 的系统叫做 SteamOS Holo,版本号为 3.x,基于 Arch Linux,有点像 Steam 大屏幕模式。完全为了手柄操作而设计 UI,主要为了解决缺失键鼠,桌面系统交互体验太差的问题,也是很多采用 Windows 系统掌机的通病。

你可以将其切换为 KDE Plasma 的桌面环境,连接扩展坞外接显示器,完全当成一台 Linux 电脑。
选择 Linux 作为系统,是让我喜忧参半的体验,我们先来聊聊我认为 Deck 的定位,可以用下面的简略图表表示。

传统主机(Xbox / Playstation / 任天堂)使用封闭的系统,规格统一的硬件,来最大化地换取运行游戏的流畅稳定;PC 拥有数量众多的游戏平台,开放的 Windows 系统,加上庞大的用户基础,虽然相比主机偶尔会出现个别游戏优化问题,但一般都有官方或民间的办法。
而 Deck 在 SteamOS 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我先来说说忧。
通过 Proton 转译 Windows 游戏并不是每个作品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持,我库中一共 431 款游戏,而属于官方认证「非常适合 Deck」的分类有 105 款。
如果尝试运行「非常适合 Deck」分类之外的游戏,我遇到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游戏原生有 Linux 版本但无法在 Steam Deck 上运行
游戏可以通过 Proton 转译运行,但只能选择某个特定版本的 Proton
游戏理论上可以运行,但需要加载第三方启动器很不稳定
Linux 虽说也是开放系统,但在游戏方面你能得到的支持就近乎没有,不能运行就是不能玩,这是需要厂商更新还是 V 社支持?很难搞清;想打个汉化补丁?也没有;网络不好开个加速器?系统内不可以。正如图所示:比主机开放,但没 PC 便利。
与传统观念的掌机相比,它绝不是「It Just Work」开箱即用的体验,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你花费一番心思研究折腾。
说完了忧,再来聊聊给我带来的欢喜。
机器到手之后,我有时趴在床上,边玩边想:「这真的是可以在掌机上流畅运行的作品吗?」。我曾经在大一时为了玩《给她爱》购入 PS4,每天看着这个巨大的梯形物体呼呼排出热气,吭哧吭哧才只能跑到 30 帧。而现在不到 15W 的功耗,我就能把整个洛圣都捧在手上,这是近年来我为数不多因为科技进步而感到幸福的时刻。

根据兼容情况的不同,Deck 上的游戏被分为了四种,完全通过验证的比例虽说目前占比较低,但一定可以保证正常游玩,Valve 也不断在测试、增加名单里的游戏数量,目前获得「通过验证」加「可玩」的游戏已有 4000+ 左右。诸如《艾尔登法环》《战神》《巫师 3:狂猎》《最终幻想 7 重制版》等近些年知名大作,以及部分销量较好的独立游戏都在此范围中。你可以通过 Steam 官方专题页、ProtonDB、Steam Deck Verified Games 了解某款特定游戏在 Deck 上的运行状况。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插曲,展示了 Valve 多年的经验对于 PC 优化独特的理解,Steam Deck 发售时恰逢《艾尔登法环》发售,PC 版的性能表现并不好,但 Deck 上却能够保持丝滑流畅。
主要的原因就是着色器预缓存,它在游戏中负责植物、地面、水体等表面的细节,由于 PC 是随着游戏运行编译的,如果性能较差,在第一次到访某个区域时就会造成卡顿,Valve 的解决方案是通过 Proton 兼容层预编译了这一部分,通过网络推送给玩家。
这也是为什么能经常看到 Deck 在下载「着色器与缓存更新」,这种「帮开发商优化游戏」的行为恐怕也只有 Valve 这种同时拥有数字商店、硬件和软件的公司才能做到。如果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兴趣可以看 DigitalFoundry 的视频了解。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就是系统软件 OTA 的频次和速度,可谓是量大又管饱,我本已经列好了「没有中文输入法」是缺点之一,但稿子还没写完,8 月 3 号的 3.3 更新就加上了中文输入法,几乎每次跳版本号都会加入大量的特性改进,比如之前已经更新的锁定刷新率、FSR、TDP 控制等,持续改进的态度让我对 Deck 的未来信心十足。
▍这就是 PC 玩家的「掌机模式」
游戏机最重要的还是玩游戏,这部分来聊聊我的游戏体验。
跑分测试网上已经到处都是,在这里我列出我自己常玩的几款作品,以及该对 Deck 保持什么样的性能期望。

大概你也能看出,对于近几年的 3D 作品,帧数 / 画质 / 分辨率里差不多只能做到三选二,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续航,「我全都要」也不是不行,只是续航缩到 2 小时以内对一台掌上设备来说太惨了。
而 2D 独立游戏就很快乐,8W 的功耗开满分辨率 60 帧也能玩上一下午,我个人偏好用它玩中小型的作品,能够在保证续航的情况下平衡好流畅的游戏体验。

「2 至 8 小时游戏时间」,这也是 Deck 官方标注续航偏差如此大的主要原因,这就像一台玩家可以随意自行调校性能取向的汽车,你可以加大马力疯狂飙车,也可以安安静静地上班买菜。其他的设备官方帮你操心一切,Valve 把一切控制权交给玩家。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什么?PC 玩家拥有了一台与 Windows 思路近似,同样是 Steam 生态内的副机,他们了解不同画面设置选项的含义,在家用 PC,出了门通过云存档也能继续游戏的进度。
坏处我在之前也有提到,这样的体验与游戏主机绝不类似,没有相关经验的玩家体验并不好。
OS 中最重要的菜单就是这个侧边呼出的性能面板,这有点像融合了显卡驱动加上性能统计软件的综合体,有时候你会惊叹于 Valve 对于发烧友需求的用心,Nerd 给 Nerd 做产品大概就是这样吧,毕竟谁不想看到 CPU 的频率、屏幕刷新率、TDP,实现整机功耗全部手动可调呢?

除了 Steam 外,也可以运行第三方的游戏平台,我通过 Heroic Games Launcher 登陆了 Epic 和 GOG,这样就可以玩 Epic 每周免费领的游戏了,G 胖你不要伤心呀。
但还是如上文提到的兼容性问题,Epic 目前并没有 Linux 客户端,不会像 Steam 一样下载对应的原生 Linux 版本,本质上还是通过 Proton 转译运行,支持情况同样随机。如果你非要问我:Steam Deck 能不能运行 XXX?(某个平台 / 游戏 / 模拟器),我的回答是:原生不支持的话,或许可以曲线救国实现,只不过需要付出折腾安装调试的时间成本。
▍让 Valve 再一次变酷:原来真的有在意用户的公司
当我们说一家公司「很酷」,一般的意思是他们有着桀骜不驯的气质,同时倾听用户的声音改进产品,仿佛是一种「自己人才懂自己人」的状态。苹果、Google、Netflix ……他们曾经很酷,至于现在酷不酷?相比赚钱能力,股东们好像也不在意这个。
Steam Deck 从公布之初就保持着在行业内罕见的坦诚和开放,担心机器坏掉不好修?官方拆解教你一步步来;替换件怎么买?ifixit 上全都有;64G 版 eMMC 存储太菜?乞版可以自己买 2230 固态换。
坦诚、幽默、了解玩家和技术,是我通过 Deck 所感受到的 Valve。最后以一张 Deck 初次固件更新的说明作为结尾,「具体来说就是……」「画面极具技术感」「无须担心,这很正常」,距离你上次看到用人话写的更新说明有多久了?

以防你好奇:右边就是「画面极具技术感」的升级画面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1f52c8e9f092ab440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