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马面裙被雕抄袭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网友群情激奋,结果对方玩命装死,当做无事发生。
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智慧结晶里的文化审美,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岂容外人随便篡改。
可是打开电视,古装丑男刷屏让人无奈、古装倭化让人无语。
不禁让人疑惑,我们的高级审美去哪儿了?
有人在丢弃传统,有人在发扬文化之美,就冲这个,小妹必须要狠狠夸赞它一波——
《七夕奇妙夜》
河南卫视,这个在省级卫视里几乎没啥存在感的电视台,这两年通过传统文化出了圈。
以至于很多人还在发问,河南卫视咋突然火了?
一夜爆红其实是伪命题。
红的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付出的精力,更是观众对传统文化之美的认同。
而今年的《七夕奇妙夜》同样惹人关注。
没什么流量,没什么话题,但河南卫视依旧在认真做自己。
在元宵奇妙夜、中秋奇妙夜之后,他们再次推出了《七夕奇妙夜》。
七夕,又被称为是乞巧节,不仅相伴着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个节日更寓意着女子的智慧和巧心。
星空之下,一群婀娜多姿的青衣女子以水为镜翩翩起舞。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完美诠释了什么叫 " 媚而不妖,艳而不俗 "。
其实在今年的春晚上,河南卫视选送的节目《只此青绿》让观众看到了国风之美。
别看只是几分钟的舞蹈片段,对于舞蹈演员们来说,却是十余年的勤奋苦练。
如果说星空是特技包装出来的效果不足为赞,那么以天地为舞台的山林之中,更展现传统文化里" 天人合一 "智慧哲理。
美,还是美。
在山林间,虫鸣鸟啼,琴瑟相起。
舞者们穿梭在广袤的大地之上,飞跃于青翠的密林之间。
如果说当年《卧虎藏龙》让人看到了武侠中的 " 气 ",那么这段舞蹈,则完美诠释了中华智慧里的 " 韵 "。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舞者们舞出了古人口中的 " 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妙哉妙哉。
除了节目,此次还加入了三个故事。
贯穿古今,从爱情、责任、力量等展现了女性之美。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北宋的乞巧节上,这天女子们盛装打扮走入街头闹市,赏灯、猜谜、寻乐。
街头人群不时发出阵阵掌声,走近才发现,是有人在杂耍。
而不远处,则是一位老者在拉动坠胡。
一首有力的《步天歌》,为听众描绘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悲剧。
到了晚上,狂欢才真正开始,整个汴京灯火通明,此情此景就连天上的神仙们都忍不住下凡乐呵乐呵。
传统乐器琵琶笛子唢呐齐上阵,伴随着一曲说唱版的《牛郎织女》,大家欢声笑语,好不快活。
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人间意气风华的公子和窗边赏月的小姐一见钟情。
爱情的产生,只是一瞬之间。
但爱情却可以亘古不变,绵延千年。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 70 年代,河南安阳妇好墓被发掘。
妇好是商朝战功赫赫的女将军,甲骨文上对她的英姿风采,足足有 300 多条记录。
带队的考古女学者望着那些青铜器上的文字陷入了深思,这些的赞美不仅是对妇好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她本人爱情的见证。
在其去世后,丈夫商王武丁更是夜夜思念,一遍遍呼唤着妇好的名字。
时空交错,魅影重叠。
这个故事最大的亮点,通过加入重生、轮回等玄幻因素,让考古的女学者穿越到 3000 年前,看到了武丁。
二人在虚与实的边缘里,完成了跨越千年的相见。
梦中梦醒,缘起缘灭,唯有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当然,本次的《七夕奇妙夜》也并未都以爱情为主线,还有道德经里老子对 " 上善若水 " 的感悟。
进步女学生参加青年运动,在列强入侵国家时毅然放弃留洋机会,决定投身报效国家。
贯穿古今,也延续了以往 " 奇妙夜 " 所要展现的内核,文化智慧和文化自信。
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基,一直以来都是我华夏强壮的根源所在。
但从马面裙被抄袭,各种传统元素被他人挪用,甚至于我们国家过了千年的节日都被他国申遗。
国家间的竞争,除了军事上对抗,当然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较量。
当各大卫视都在竭尽全力去 " 模仿 "" 借鉴 " 其他国家成功的节目模式,以现代时尚引领当下潮流,大肆收割流量之时。
传统文化却被渐渐冷落。
更被冠以 " 过时 "" 守旧 " 等标签,被年轻人嗤之以鼻。
人们能哼唱出流行的欧美音乐旋律,却对民间戏曲不屑一顾。
会弹奏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就是高大上,拉二胡、吹唢呐就是品味差。
而河南卫视的爆红,则间接说明了,节目想要出圈,就不能只是埋头做自己的,更应该兼听其他声音。
形式上,除了坚持传统艺术的表达之外,也在想办法去和年轻人建立沟通。
无论是编唱 RAP 版本的《牛郎织女》,还是请歌手张杰来助阵,又或者加入漫画等元素,都代表了节目组包容开放的态度。
都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 " 被看见 " 开始。
那么作为观众,我们更应该善用心看见——去支持,去传颂,去赞扬、去捍卫、去守护。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0ba83b15ec04d073e6b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