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部《咒》掀起满城风雨。
觉得它吓人的,大呼牛逼。
觉得它晦气的,怒打一星。
Sir 看了,也写了,但心里总放不下一个念头:
这才哪到哪啊!
最近《七人乐队》热映,Sir 正想策划一个关于几位香港导演的老片专题。
之前向毒饭征集时就提到不少恐怖片:
徐克的《蝶变》《地狱无门》,林岭东的《阴阳错》《目露凶光》…… 哪个不比《咒》吓人?
不过专题第一期,Sir 想推点特别的。
来自七人中唯一女导演——
许鞍华。
提起她,许多人会想起 " 天水围 " 式的市井情结,或者新浪潮时期进击、锋利的社会隐喻,又或者始终贯穿在作品序列中的文学性。
恐怖片,是许鞍华长期被低估的 " 业务支线 "。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部。
20 年前的作品,鲜少被提及,但如今看依然不过时。
如果说,《咒》是一个通过 " 下咒 " 让我们警惕麻木的故事。
那么。
它,则是一个让鬼魂替活人" 解咒 "的故事。
幽灵人间
先为大家打一支放心剂。
从常规意义上来说,许鞍华这部《幽灵人间》的吓人等级并不高。
没有太多的生理和视觉惊吓。
只是一部设定有点惨兮兮,又有点好笑,看完有点丧,又有点治愈的 " 文艺恐怖片 "。
故事开场就是一个 " 咒 "。
" 车祸断头男 "。
一个放高利贷的男人被人推到马路上,车压过身体,头身分离。
据说,没有头的他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倒下去。
典型香港都市怪谈。
冤鬼复仇故事里有两个重要的人物——
推他出马路的人,是谁?
他死后凑过去跟那颗头对视的小女孩,看到什么?
" 咒 " 的力量从这一刻开始酝酿、传播、发散。
正好,电影主角也是一男一女。
男的叫 Peter(陈奕迅 饰),父亲精神出问题进了医院;
女的叫 June(舒淇 饰),自称有 " 阴阳眼 ",能看到不干净的东西。
两人同时被怨鬼缠身,阴差阳错成为情侣。
他们就是被当年断头男诅咒的人吗?
Sir 先不剧透。
不得不说这样故事很 " 港片 "。
都市灵异、冤鬼复仇、阴阳情愫 …… 还有地铁里那面露出诡异笑容的 " 鬼 "。
但与此同时它又不那么 " 港片 "。
因为它太不吓人了。
这当然是许鞍华故意为之——她拍的不是鬼,而是幽魂身上残存的,飘零的人性。
这对 " 见鬼情侣 " 要解开身上的咒,不靠查案,不靠通灵,更不靠 " 捉鬼 "。
比如片中就有这么无厘头的一段:
两人被鬼上身,去找一位宣称会捉鬼的 " 高人 "。
高人接到需求后。
先请喝茶,接着谈生意,聊业务,讲身世 ……
饶了一大圈后总结四个字:
我。不。信。鬼。
捉鬼的人不信鬼?!开什么玩笑!
许鞍华其实在刻意淡化神鬼之说当中的猎奇色彩,同时,也是在淡化人和鬼之间的界限。
他们要捉的,是自己心里那只 " 鬼 "。
它藏在哪里?
首先,藏在" 人间 "。
许鞍华花了许多笔墨在环境描写,所以《幽灵人间》才让许多观众觉得 " 港味十足 "。
电影里那辆反复出现的 " 叮叮车 "(香港有轨电车,行驶时经常会发出 " 叮叮 " 的声音)。
它的行驶路线是当时香港最繁华的街区。
而电影里的取景,也是在香港西环。
西环旧区藏着许多情怀。
狭窄但热闹的街道,横在中间的广告牌,楼外的铁楼梯,街边的叫卖声 ……
那是断头男遇害的地方,
也是男主 Peter 长大的地方。
再看市井外。
蓝色的玻璃楼反着光耸入云霄,高楼是铁房的衍生,旧区与新区对望。
这又影射女主 June 的身世:
从大陆飘扬过海来到香港,夹在现实的明与暗之间。
地理感受可不光是电影环境背景而已。
它也是主角心理的一种外化表现——
身份错位。
他们两个人,都是被城市挤压掉完整身份的 " 游魂 "。
所以。
鬼,也藏在浮躁的" 人心 "。
电影里主角被吓到的场景并不算多,反倒呈现更多的是一种笨拙的 " 窘态 "。
Sir 都差点以为这是搞笑片。
男女主带着一帮朋友去海岛 " 试胆 "。
深夜,篝火旁,三五好友讲起鬼故事。
结果当天晚上伙伴 " 胖妹 " 真被鬼上身了——这个鬼不来索命,一把抓住 peter,以为他是自己的男友。
当场来个窒息の法式湿吻。
泡妞泡到一半的 peter 为了自己的小命,配合着鬼上身的胖妹 …… 直接丢掉了所有的尊严和体面。
别以为男主只是不会泡妞,
事实上,他啥都不会。
作为一个不会剪头发却始终想当一名 Tony 老师的帅哥,他在店里帮小男孩剪头发。
一不小心,头发没剪几根,血却流了一脸。
怎么办?
别慌,小朋友不是正在看满脸血的漫画么。
peter 将计就计跟小孩调侃道:喜欢流血呀?
小孩:是啊,打得满头是血,好过瘾!
这些无厘头玩笑在片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只是为了搞笑吗?
当然不。
留意电影海报上的这组群像:
被误解的父亲,被遗弃的女儿,被抛弃的妻子,一蹶不振的年轻人们。
有人有鬼。
可某程度上,他们都是被主流社会逼至边缘的沦落人。
他们又是怎么样凑一起的呢?
" 解咒 " 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
在" 人情 "。
诚然,在香港恐怖片领域,论惊吓点密集程度,论恐怖氛围的营造,甚至论人性暗面的影射深度,它都绝非顶尖。
Sir 为什么还要选择聊它?
因为仔细拆解出电影的核心后,你会发现它在当下尤其可贵。
本片拍摄于许鞍华港大教书时期。
她回忆说,开机的前三天,她还忙着通宵改试卷。
老师的学术思维和恐怖片的娱乐思维掺杂起来,构成了《幽灵人间》一种独特的气质——
用娱乐的方式,来写人与人之间的互不理解。
△ 《好好拍电影》
怎么说?
一个例子:无头男。
电影由无头男复仇启动,但主线其实是一个壳子,或者说是一条串起各种遗憾的线索。
最后斗败恶鬼的是什么呢?
相似的场景激发了女主的潜在记忆。
她想起小时候无头男惨案现场的细节,道出无头男死亡的真正原因。
他不是被人故意弄死的。
只是因为有人弯腰捡钱,捡钱的人碰到了男主的父亲,男主父亲又不小心推了他,于是他就这么死了。
得知真正死因的凶鬼瞬间失去复仇的动力:
" 我岂不是死得很无聊?"
是啊。
本来复仇是他化成鬼的动力。
可最后在他快要复仇成功的时候,你告诉他——
没有蓄谋已久,没有阴谋诡计,他就这么普普通通地死了。
在这对比之下。
他的怨气,他辛苦的复仇,他的认真就像是一场笑话。
影片的主角 peter。
母亲死后,他便几乎没有回过家。
就连自家祖传蛇店改成了小卖部都不清楚。
父亲死后,他以为是 June 搞鬼,便要去讨个说法。
解谜过程中,他才开始重新认识理解父亲。
父亲以鬼的形式进入梦里,拿着他最喜欢的朱古力,说着小时候说过的话。
一场鬼与人梦中的重逢,弥补了破碎的家庭关系。
最后 peter 也放下了芥蒂,回到店里帮助哥哥。
从隔阂走向了和解。
还有爱情。
回到影片开头,那个在岛边唱着歌的长发女鬼,她叫小琴。
结尾处风吹起 June 的长发,她向 peter 伸手,戒指的光在指尖闪过。
原来。
爱上 Peter 的不是 June,而是附身在 June 身上,曾经因爱不得的小琴。
而当 peter 发现时,已经是小琴要离开的时候了。
一切都已经结束,只有那句 " 你想我吗 "。
回荡在心中,久久不忘。
经历过爱情的小琴填满了之前被辜负的遗憾。
她放下了嘛?
或许是放下了。
所以,与其说是许鞍华拍的恐怖片,倒不如说拍的是人间情事。
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误解,以及互不理解。
这就像是一首充满 " 港味 " 的悲伤情歌。
唱的是离别恨,唱的是满腔柔情后的悲泪,唱的是后知后觉的释怀。
借电影中那位 " 高人 " 的话说——
世上哪有什么鬼怪啊。
只不过是借鬼片之名,说人间未尽之事罢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婕子君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7f8018e9f0901a12a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