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 国民级 " 的即时通讯软件,大家首先想到 ,必定是微信和 QQ。
到今年,微信已有近 12.8 亿月活跃用户,QQ 移动终端月活为 5.9 亿。尤其是微信,近几年虽然没少被因为体验受吐槽,但活跃用户一直稳定增加,是无数用户的生活必备。

在微信之前,能被冠以这一名号的,是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后来改名为和飞信。

7 月 15 日,中国移动宣布和飞信将从 9 月 30 日开始停止服务,意味着这个历经 15 年的 " 国民级 " 通讯软件将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对于许多年轻朋友来说,飞信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生。巅峰期的飞信拥有 5 亿注册用户,2 亿月活用户,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

这个成绩有多厉害呢?拿微信正式发布的 2011 年来说,这年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仅 3.56 亿,占手机用户的 36.5%,使用智能手机的不过 1.9 亿。
功能机时代就创下如此辉煌,飞信是怎么做到的?

飞信诞生的 2007 年,我们还是功能机、山寨机遍地,日常通讯离不开短信。前一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 4300 亿条,市场需求可想而知。
飞信提供手机和电脑客户端,主要的对手是腾讯 QQ 和微软 MSN。与两大竞品相比较,飞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还有人记得它吗?
其一是免费短信。用户登录飞信后可以免费发短信,堪比前几年的 " 无限量流量 "。要知道 2007 年那会还是短信的天下,用量大的话,每个月那点短信包根本不够用。

其二是设备门槛低。QQ、MSN 需要双方连上互联网方可交流,显然不如飞信转短信方便,后来中国移动还推出了 " 飞信 QQ",支持飞信与 QQ 短信互通。
当然,以上的优势,最终都归结于出品方中国移动。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首(现在是四大了),中国移动财力雄厚,用户基数大,一手掌握巨大流量入口。

有趣的是,微信刚刚诞生的时候,不少人就吐槽 " 不如飞信 "。那为什么,手握一手好牌的飞信,最终还是败给了微信?

最关键的一点,在中国移动自身上。当智能手机和 3G 网络快速普及时,中国移动过于迟钝,没有及时对飞信进行更新。
微信刚发布的时候,加入了对讲机功能,表情、图片、语音、多人群聊,一应俱全,方便易用。

2011 年 10 月,微信 3.0 发布,加入轰动一时的 " 摇一摇 " 功能,可以搜索到同时摇手机的朋友,成为当年的交友神器。

而这个时候,飞信还在吃免费短信的老本。即便到了今天,短信仍是刚需,所谓船大难掉头,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还有竞争关系,飞信早期仅限中国移动用户使用,与中国联通、电信用户并不互通。移动用户无法添加联通、电信用户为好友,也不能向对方免费发送短信,这无疑限制了飞信的用户增长空间。后来飞信亡羊补牢加入了面向联通和电信用户开放,但为时已晚。

与飞信相反,小米的米聊、电信与网易联合的易信、新浪投资的微米等先后推出,瞄准了即时通讯和社交软件的风口。拿米聊来说,小米对其相当重视,大有做小米版 "iMessage" 的意思。
有人会把米聊的落败归结到名字上,不无道理。Pichai 第一次使用米聊并不是在小米手机,而是刷入 MIUI 移植系统的其他手机,因为米聊的名字,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小米手机或 MIUI 专属应用。

但实际上,微信赢在了投入,腾讯发现微信的价值后,各种资源开始向微信倾斜,优秀的技术人员也云集微信,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红包,功能迭代频繁,又能切中用户生活刚需,自然赢得了用户的投票。
2012 年 3 月,微信用户数突破 1 亿,半年后达到 2 亿;2013 年 1 月,突破 3 亿;2014 年年底,突破 5 亿 ......

微信高歌猛进的同时,飞信不可避免走上下坡路,要不是后来改名 " 和飞信 " 的新闻,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它的存在。

总的来说,飞信是智能手机的又一个 " 刀下亡魂 "。智能手机时代之前,运营商是移动互联网唯一的流量入口,手机怎么做、怎么用,运营商说了算。到了智能手机时代,选择权交给了手机厂商、开发者和消费者。

也有业界观点指出,飞信可能只是短信与互联网通讯交替时,移动所作的一次探索,并未打算做大做强。
在学术搜索引擎搜索 " 飞信 ",你可以找到许多围绕飞信平台开展多领域服务的构想,涵盖教育、医疗、新闻、就业等。
如今这些设想的确实现了,只不过,我们管这个平台叫微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ec4498e9f096a7852e0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