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夜空中一颗核心璀璨,
丝绸般的尾巴光芒四耀地扫过诸星。
安徒生在小说《彗星》里写一位老人,随彗星降生与逝去:" 若你留心人和事,你会看到他们总是再回来。同一个故事以前发生过,以后还会再发生。正如彗星,它飞进太空,消失若干年,但它总会归来。" 而彗星科学的轮回,要从四百年前讲起。
1577 年大彗星版画。版权/Jiri Daschitzky
/ 神秘来客
古代的天文革命,常以彗星为肇始。1577 年,一颗大彗星 " 尾如弯弓,亮如闪电,映亮了苍穹和大地 "(《爱尔兰王国志》),从金星飞到土星的轨道,自由地穿过行星之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 · 布拉赫借此证据,一举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那水晶般不可穿透的天球假说。
天体不再附于天球,它们的运动需要一个理由。1682 年,一颗大彗星现身于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 · 哈雷的婚礼。它那狭长的椭圆轨道,后来印证了牛顿的理论:是引力,让天体周期运转。
从哈雷彗星开始,将近两百年内,彗星研究一直都是天体力学的主场。它们掠过大行星,提供了复杂的轨道计算情形。然而,对于彗星的物理本质,人们却所知甚少。它们离太阳远时小,离太阳近时又陡然变大;看似坚固,经受的理论温度却连宝石都能熔化;源源不断地喷出尾迹,每次返回时自身却维持原样 ……
19 世纪 60 年代,天文学家终于获取了几颗小彗星的光谱。1868 年温内克彗星那显著的 " 史万条带 " 的形状,证明彗星上存在着炽热的碳蒸汽。差不多同一时期,狮子座流星雨和英仙座流星雨被证明与坦普尔 - 塔特尔彗星和斯威夫特 - 塔特尔彗星的轨迹分别吻合。彗星与流星雨,这两种典型的神秘天象,居然同源同宗。
古罗马钱币,两面分别是凯撒头像和彗星。凯撒死后出现了大彗星,传说是他的灵魂所化。来源/Wiki
/ 朦胧面纱
然而,此时彗星面纱朦胧依旧;从占星时代流传下来的凶恶迷信,依然在民间流传。1910 年,一颗大彗星降临夜空。它的光芒刺破黎明,尾迹横亘四分之一个天空,被称为" 白昼彗星 "。俄罗斯的农民中弥漫着一阵恐慌,他们以为远东大战即将来到。这年五月份,哈雷彗星回归。着迷通灵术的法国科学家卡米伊 · 弗拉马利翁宣称,地球穿过它的尾迹时,人类会被其中的氰化物灭绝。防毒面具和药物顿时脱销,主妇在门缝里塞上布条,民众在街道上跪着祈祷。
/ 寻根觅源
随着 20 世纪中期彗星物理的革命,人们意识到了彗星平凡而冷酷的本质。1950 年,美国天文学家弗雷德 · 惠普尔发表论文,证明彗核其实不过是 " 冰聚合物 "——临近太阳时,冰块升华,产生表面蓬松的彗发;冰块冻住的碎屑也随之脱落、吹走,沿轨道一路留下反射阳光的尘埃尾巴。
弗雷德 · 惠普尔。来源/Wiki
同在 19 世纪 50 年代,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太阳风的存在,那是数百千米每秒的带电粒子流。德国天文学家路德维希 · 比尔曼强调,太阳所喷出的澎湃的风,也吹动着彗星释放的气体。气体被激发成等离子态,受太阳风磁场的约束,笔直地背离太阳的方向,与尘埃尾岔开,形成" 离子尾"。
和惠普尔的论文同年,荷兰天文学家扬 · 奥尔特分析了数十颗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发现它们都会飞至约两万倍于地球轨道半径的地方,那里应该有一片更大的彗星之海。这片球形的" 奥尔特云" 包裹着整个太阳系,里面充满了冰成分的微行星,储存着超过一万亿颗彗星的原材料。又过了一年,荷裔美籍天文学家杰拉德 · 柯伊伯提出,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片区域,游荡着许多冰质小天体,这条" 柯伊伯带 "也应当是彗星的产地之一。倏忽之间,现代彗星科学的框架建立好了。
/ 探星热潮
到六十年代为止,供科学家研究的大部分彗星都是目视发现的。由于彗星像行星一样绕日运动,刚发现时,彗头往往只是一粒小光点;随着轨道接近太阳,一天天逐渐明亮。直至到达近日点时,渺小的固态彗核被大气遮住,彗发延伸,在身后展开成两条彗尾:长而直的离子尾发着或蓝或绿的荧光,宽阔而弯曲的尘埃尾弥漫出一条黄色的光带。
日本的彗星业余观测尤为狂热。整个二十世纪中,日本的" 彗星猎手 "人数相当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1965 年,著名爱好者池谷薰和关勉发现了" 池谷 - 关彗星 "。它属于一类轨道接近太阳的族群——克鲁兹族,预测将会受到太阳极强的影响。果不其然,一个多月后它通过近日点时,亮度达到了满月的 60 倍之多,晴朗的白天也能清楚看见。
这颗二十世纪最亮的彗星,更激发了日本民众的寻彗热情。甚至在一夜之间,就有五人独立发现了同一颗彗星。二十年后,东海彼岸将掀起同样的热潮。
池谷 - 关彗星。来源/Wiki
/ 彗星 VIP
1983 年,诗人北岛写下句子:" 其实难以想象的 / 并不是黑暗,而是早晨 / 灯光将怎样延续下去 / 或许有彗星出现 / 拖曳着废墟中的瓦砾 / 和失败者的名字 / 让它们闪光、燃烧、化为灰烬。" 一年后,哈雷彗星再次回归。
在哈雷名气的加持下,中国大地上掀起了观测彗星的狂潮。仅在北京一地,就有超过十三万人次参与。下到 4 岁的幼儿园孩子,上到耄耋老人,各种摄影比赛如火如荼,知识竞赛和讲习培训班遍地开花,甚至小商贩都摆出望远镜招徕生意。大批爱好者住进广西涠洲岛的军营里,和战士们一起观测。中学生们加入 " 全国青少年赴海南三亚观测队 ",在鹿回头景区竖起 " 青少年哈雷彗星观测纪念碑 "。天津、青岛、云南、贵州 …… 这场轰轰烈烈的观测运动,让许多人结下了从事天文工作的缘分。
对业余观察者来说,这次哈雷彗星其实算不上惊艳。但对天文研究而言,它韵味深长。整个 70 年代,彗星学家主要关注彗星的化学成分。新研制的高分辨率光谱仪,识别出一种又一种离子与自由基。特别是在 1973 年的柯侯德彗星和 1969 年的贝内特彗星身上,首次定量确认了水分子的存在。
/ 亲密接触
然而,什么都比不上一场亲密接触。哈雷彗星到访一年前," 国际彗星探索者(ICE)" 飞船飞近贾可比尼 - 秦诺彗星 8000 千米处,成功拍摄了离子尾。一年后,苏联的织女星一号、二号,日本的彗星号、先驱者号,欧洲的乔托号,五台飞船组成 " 无敌舰队 ",一齐飞临哈雷彗星。乔托号直逼近到 600 千米,拍摄了首张近距离彗核照片。国际哈雷彗星联测组织(IHW)亦协调地基望远镜进行联合观测,获取了从紫外到射电的齐全光谱。
人类从未如此清晰地观察过彗星。彗核上的坑洞与隆起,彗发的喷流与壳层,甚至是尘埃微粒的大小都被看得一清二楚。惠普尔的 " 脏雪球 " 模型所言不虚,彗星携带了太阳系原初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地基和空基联合观测,校准了此前难以消除的大气干扰。法国彗星学家费斯托深情地写道:"未来的彗星学家必将‘哈雷前’和‘哈雷后’称为两个时代,就像历史学家划分黑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一样!"
乔托号拍摄到的哈雷彗星彗核图像。来源/ESA
/ 彗木大事件
哈雷联合观测之后没几年,太阳系内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彗星事件。1993 年,天文学家尤金 · 舒梅克、卡罗琳 · 舒梅克和大卫 · 列维使用加州帕洛马天文台望远镜观测近地天体,发现了一颗围绕木星运转的彗星——舒梅克 - 列维 9 号彗星。估计它数十年前就被木星捕获,更重要的是,根据预测,它可能很快就会与木星相撞。这无疑令人振奋: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见过天体碰撞。
舒梅克 - 列维 9 号彗星在木星上造成的碰撞。来源/ESA
1994 年,被潮汐力扯成碎片的舒梅克 - 列维 9 号彗星撞向木星,释放出 600 倍于全球核武库的能量,在木星上留下比地球还大的伤痕。
一场盛宴!研究太阳系演化的天文学家喜不自禁。然而在人类社会上,小行星灭绝恐龙的理论刚流传开,彗木撞击无疑加强了灭世事件的印象。
不出几年,一系列以彗星为主角的灾难电影上映:《毫无预警》、《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 科学已经将彗星的超自然象征瓦解,但根植人心中的恐慌,仍急切地在这强大的天体身上寻找寄宿。千禧年即将来到," 恐怖天文学 " 的宣传方式日渐嚣张:坠毁的外星飞碟、可怕的黑洞、爆炸的太阳 …… 故弄玄虚虽一时吸引了眼球,科技的美感却被彻底丢掉。
1997 年,又一颗数十年不遇的大彗星出现——海尔 - 波普彗星。彗星保持18 个月肉眼可见创造了历史记录,就算在光污染严重的城市,人们也能轻易地分辨它分岔的彗尾。作家八月长安在《时间的女儿》中回忆:" 全地球人都能在晴朗的夜晚清晰地看到它长长的尾巴,像铁臂阿童木不小心遗落了一只喷射引擎。我虔诚地抬头看着它,觉得自己就是被选中的孩子,海尔 - 波普是为我而来。"
那是网络时代的起步。天文摄影登陆线上,NASA 开启了每日天文一图栏目,国内一些天文论坛也在不久后创立。"Z 世代 " 以一种全新的角度仰观天象。彗星观测的局面,也将被变迁的技术彻底改变 ……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7cd3b8e9f0953363dbf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