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严君臣 花宇)带闹钟功能的粉色收音机、当年算 " 奢侈品 " 的三元牌彩电、便携式双卡立体声收录两用机 …… 在如今这个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时代,家住南通市崇川区城东街道的顾永祥 " 逆流而行 ",收藏了 400 多件老家电,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相关图文资料。一张张老照片,定格下历史瞬间。" 以后有机会想把藏品捐出来办展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自主创新精神,让我们的国货走向世界。" 顾永祥说。
△顾永祥在向记者介绍
" 逆流而行",他收藏 400 多件老电器
对于 71 岁的顾永祥来说,收藏这个爱好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在读小学的他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收集香烟壳和糖纸," 从地上捡,从亲戚朋友那里要,还有就是互相交换。这些东西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当时很多人玩收藏。"
短短几年间,他就收藏了 400 多种糖纸和 200 多种香烟壳,而顾永祥也从中发现了收集的乐趣。后来他报名参军、转业返乡,收藏的对象也不断拓展。从限定时期发售的邮票、列车首发时的车票,到南通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企业的股票等实物,他家里逐渐变成了门类丰富的小型 " 博物馆 "。在此期间,他还收集了 400 多件老电器,其中不少是南通本土品牌。
没有网络可以 " 冲浪 ",没有包罗万象的短视频娱乐生活,在那个慢节奏的年代,有线广播为大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 现在流行的有声读物,其实我们小时候也有。电台会讲西游记之类的故事,这也是当时很多小朋友最期待的事。" 顾永祥说。
△顾永祥的收藏品红灯收音机
老收音机、老电视机,这些对于年轻人们来说已经变得遥远的电器,定格下了顾永祥这代人的青春岁月。1975 年,顾永祥购买了一台红灯 2701 收音机送给爱人,这台收音机也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准备结婚时,他自己组装了电风扇和台灯,后来还学着组装了黑白电视机。1986 年,彩色电视机成为了市民家中的 " 奢侈品 "。顾永祥紧跟潮流,从邻居手里拿到了一张票证,购买了一台 18 寸的三元彩色电视机。
△顾永祥收藏的老电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家电的淘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电视机的清晰度和尺寸每年都在提升,还出现了随身听、CD 机之类的新潮玩意儿,有钱人的腰间挎上了 BP 机、大哥大。但这时的顾永祥却 " 逆流而行 ",开始收藏那些被市场淘汰的老电器。
收集珍贵图文资料,不少藏品都是 " 家门口 " 制造
" 最开始是出于怀旧心理,后来慢慢发现这些藏品很有意义。以前的很多老电器,都是我们本地企业生产的,后来在市场上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顾永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座 " 近代第一城 " 涌现出了南通电视机厂、南通无线电厂、南通无线电仪器厂、南通中华唱片厂、南通电声总厂等工厂,当地百姓家里的电器,很多都是在 " 家门口 " 制造出来的。
如今,顾永祥家里还留着曾经高价买回来的那台三元牌电视机,这也是南通电视机厂生产的商品。他不仅留下了电器,还花了很多精力去收集电器和厂家相关的图文资料。他自费编印的一本南通电子行业发展的材料里,收纳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检验电视机、电视机厂引进的生产流水线、电视机的广告 …… 甚至还有市民购买电视机时的照片,画面中的购买者新奇地摆弄着电视机上的转钮,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付款后,两个人用扁担挑起电视机往家走。
△顾永祥的收藏品,南通无线电厂生产的宝石花牌收音机
与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其实以前的很多商品放在现在依然显得相当时髦。顾永祥曾在市场上淘到了一台宝石花牌收音机,是南通无线电厂生产的。这台收音机非常精巧,是 " 少女心 " 的粉红色,外形像一台小闹钟,如今还能正常使用。" 以前很多收音机都做得很可爱,外形像是玩具,非常富有想象力。" 顾永祥说。
希望能多开办展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
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掀起 " 国潮风 ",购买国货、支持国产品牌成为了流行风尚。而在顾永祥的记忆里,本土电器品牌其实很早就成为了流行的风向标。当年的南通无线电厂、南通电视机厂、晶体管厂盛极一时,产品甚至远销全球各地。如今回忆起当时在厂里的工作经历,很多老工人都倍感自豪。
现在,顾永祥已经收藏了 400 多件老电器藏品,还曾经办过展览,给大家免费参观。" 这些‘家门口’的电子产品,见证了这么多年来南通的工业发展,也侧面反映出我们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顾永祥说,在他看来,这些被时间刻上斑驳痕迹的老电器,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的 " 老古董 ",而是南通这座滨江临海的小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敢为人先,积极拼搏,勇攀电子工业领域高峰的鲜活见证。
顾永祥说,要是以后有机会,他愿意将自己收藏的这些老电器全部捐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那段历史,并激发出他们勇于创新的热情,让中国 " 智 " 造的商品可以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编辑 蒋文嘉)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7e7f59e780bf92c001a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