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 Sony Xperia 1 系列的第 4 个年头,从初代以「地表首款 4K OLED 手机」身份的降临,至今严格遵循着 1 系的设计基准,3 年多的迭代,这一代 Xperia 1 IV 更接近我心里的终极体。
初代 Xperia 1 带来地表首款 4K OLED 面板外,还回归了熟悉的「索尼式」设计;经过二代直边回归、三代优化,如今第四代进一步简化机身线条,抚平了边缘的温润感。
如果你对 Sony Xperia 的产品线有所了解,会知道它在国内有两个产品序列线,一条是较大尺寸的标准旗舰 Xperia 1 系列,另一条小尺寸旗舰 Xperia 5 系列 —— 本人其实是 Xperia 5 系列的用户,手上的 Xperia 5 II 机身就是温润的设计, 6.1 英寸配 21:9 的屏幕,尺寸不大不小,对我来说非常舒服。
而 Xperia 1 IV 这次用两片纯平的康宁大猩猩 Victus 玻璃,让 Xperia 1 系列重回如 Xperia Z 时代的凌厉感 —— 如果你只是把它看作是 iPhone 12/13 化,那么不妨看看金属中框两边缘与正反玻璃衔接凹式切割的处理,与较窄长的机身配合,倒是让整个机身的视觉显得轻盈了不少 —— 手感上弥补了双面纯平玻璃面板加平直中框带来的手感的牺牲,实际手感虽不如 Xperia 5 系,但要比 iPhone 12/13 要好不少,视觉上也更具层次。
这一代 Xperia 1 的色系并不复杂,夜烟黑、冰雾白和暮霞紫,三色的基底都比较低调,并没有刻意玩弄色彩,烟、雾、暮道出了它背部的 AG 磨砂质感,白色冷中带银、紫色暗中藏骚,手中的黑色则墨中映点绿,与黑色喷砂的金属中框搭配,一体性颇强。
如果指尖与躯壳的初次触碰是触动后的初次愉悦,那么双眸与屏幕的对望交互才是灵魂交流的开始。
高亮即正途
这绝对是如今市面上一块最能兼顾显示画面精度、色彩精准度、亮度平衡的 OLED 手机屏幕 —— 这里的定语并不是它头衔能成立的「限制前提」,而是它每一项的技能叠加,毕竟这是一块如今市面上绝无仅有的 4K OLED 手机屏。
Xperia 1 系列作为如今市面上唯一搭载 21:9 4K 分辨率显示面板的手机,它的每一代都在进步,而我恰好很荣幸地见证了它的进步。
初代 Xperia 1 首次将 4K 分辨率带来了手机 OLED 面板,索尼虽为它冠以 HDR 的名号,但糟糕的亮度,让它在晴天户外使用也较为吃力;到了 Xperia 1 II 才将亮度提了上去,基本满足 HDR 显示的亮度需求,但高刷新率显示缺位;Xperia 1 III,索尼终于补上了高刷新率显示,但亮度却被时代甩开;而这一代 Xperia 1 IV,索尼直接把这块 4K HDR OLED 屏幕的亮度给满上了。
借 @WHYLAB 实验室的数据,Xperia 1 IV 的手动最高亮度来到 664.59nits,要高于 400+ ~ 500+ nits 的绝大多数旗舰,而全局激发亮度能来到 973.76nits,这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三星外卖的普通 2k E5 基材 OLED 最高亮度,接近如今在售 OLED 面板的天花板。
一句话总结:市售的绝大多数旗舰手机屏幕显示亮度可不一定有它高;亮度比它高的,分辨率、像素密度可比不过它 —— 这一代 Xperia 1 IV 的屏幕终于做到一块 4K HDR 120fps OLED 面板本该有的水平。
索尼眼中不同的「影像」
影像一向是索尼的基因,虽说索尼在系统软件上总差那么点意思,但它在影像软件方面可一点都不会怠慢,正如每一代 Xperia 1 在影像软件方面都会有新搞作:
初代 Xperia 1,索尼首推了 Cinema Pro 电影大师 app,提供接近电影录像机的拍摄体验;
二代 Xperia 1 II,一同带来了接近索尼相机操作逻辑和体验的 Camera Pro 摄影大师,同时保留了普通相机 app;
三代 Xperia 1 III,索尼改进了 Camera Pro 的逻辑,且将普通相机并入了 Camera Pro,解决了前代双相机 app 的割裂体验。
这一代 Xperia 1 IV,电影大师和摄影大师依然存在,索尼还为其开发了 Video Pro 视频大师 app,体验接近索尼「Vlog 向」相机的视频拍摄能力,甚至还支持蓝牙遥控器、监控屏输出、直播推流等 Sony ZV 系相机的视频功能。
硬件呢?
Xperia 1 IV 继续其后置 1200 万像素的三摄系统,外加一个 3D iToF 传感器 —— 主摄端继续是等效 24mm 的广角镜头,用的是一枚 1/1.7 英寸 IMX557 传感器;超广角端等效 16mm,配合一枚 1/2.5 英寸的 IMX563;而它的潜望式长焦端就厉害了,从上一代的「70mm + 105mm 双焦距」长焦升级为「85mm~125mm 无极可变焦段」,这也是目前手机上唯一一颗光学变焦的长焦镜头,不过这需要更复杂的光学镜片结构做支撑,而且传感器也由上一代 1/2.9 英寸的 IMX663 改用了尺寸更小的 1/3.5 英寸 IMX650。
别看 85mm~125mm 的范围很大,以 22mm 广角主摄像为基准 1 的话,这颗长焦摄像头的放大倍率为 3.5 倍 ~ 5.2 倍;但其实若要以 85mm 端为基准,125mm 的放大倍率其实不到两倍,只有大概 1.5 的放大倍率,就像这样:
▲
同一场景下 85mm 与 125mm 的取景范围
▲
同一场景下 85mm 与 125mm 的取景范围
再回到广角主摄吧,它让我最满意的是色彩表现。
在大部分场景里,Xperia 1 IV 都基本是忠于肉眼所见的色彩,不过于浓艳,也并不寡淡,有一个比较玄乎的描述:「有恰到好处的氛围感」,不像一些手机品牌追求绝对的第一眼观感,也不像索尼自家以往一些相机容易出现偏色的问题。
曝光的处理也并不极端,一般不会将暗处的细节处理得很明显 —— 这些基本体现了它较为写实的风格取向。
还有一点,Xperia 1 IV 在一些较大光比的环境下容易触发 HDR,一些场景下最终得到的 HDR 痕迹会有点明显。
Xperia 1 IV 的广角端的夜间效果处理得也并不极端,并不是一些国产厂商那种「夜视仪」,而是尽可能还原较明亮的场景中的细节,并不刻意提升暗处亮度 —— 还是那句话「忠于肉眼所见」—— 这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风格诠释和技术取向上不同罢了。另外,Xperia 1 IV 上三枚依旧有蔡司 T* 镀膜加持,伪影的控制做得很不错。
它的超广角端嘛,风格和表现与主摄广角端比较接近:
而它的长焦表现,色彩分辨与广角、超广角保持一致,这值得一个好评,但受限于它的传感器尺寸,画质表现不及广角端、超广角端:
总的来说,这枚可光学变焦的长焦镜头挺吃光线的,白天场景下更容易发挥它的优势,而到一些细节复杂环境,它的解析力就有点难招架 —— 不过照片在手机上查看、不放大基本没啥问题,用来发发微博、朋友圈基本足矣。
此一窥索尼对智能手机理解
在骁龙 8 Gen 1 面前,Xperia 1 IV 其实有点把持不住的,时不时会感到烫手,在 120Hz 模式下,屏幕会出现暂时的掉帧;不过索尼最近更新了固件,优化了性能调配的逻辑和强度,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相关的体验,基本告别了那种糟糕的掉帧。
骁龙 8 Gen 1 的加持下,Xperia 1 IV 的性能是不用担心的,只是如一些腾讯系的游戏(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暂时还没给 Xperia 1 IV 开放 90fps 甚至更高的帧率模式,希望腾讯未来能赶紧放开高帧游戏的限制吧。
Xperia 1 IV 出厂搭载的是 Android 12 的系统版本,这一次索尼继续与 Flyme 合作,由 Flyme 提供应用商店、天气、资讯等,在国内代替 Google,提供本地服务;这一次与 Flyme 的合作延伸到了负一屏,但整个系统的内核还是 Sony Xperia 的那一套 —— 好处当然是降低了国内用户的使用门槛,当然某些服务的引进,同时也引入了少部分不太被用户喜好的内容,不过 Sony 也给用户足够高的决定权,除了可卸载、停用部分本地服务外,国行版本系统里的 Google 内核依旧存在,给到了更高阶用户的权利。
看到了索尼尽可能用有限的资源来补足本地化不足的短板,但讲真,作为一个有接触过不少国产手机机会的、还算资深的 Xperia 用户,不太在乎所谓本地化的服务功能,Xperia 反倒是干净得我心,你可以说它是毛胚,但我更喜欢给予它一手打造出来的、不用跟贴片广告打游击战的、不累赘的简单空间。
索尼有自己的一套环保理念,并赋之实践,而这一代 Xperia 1 IV,索尼式环保竟然也跟上了苹果用在 iPhone 的那一套,大大简化包装盒的内容,直接去掉了充电器以及数据线,到手盒内只有 Xperia 1 IV 本体以及几张纸质说明书与保修纸,体积甚至比以往减少到了 30%~40%。
经过几代的发展,我们基本能看到索尼对于 Xperia 1 系列,甚至是 Xperia 手机的态度,索尼对智能手机的理解愈发清晰:索尼不想再创造一款雷同的旗舰手机,而是一步一步地在智能手机身上整合起自家的优势,纵观整个 Xperia 1 系列的产品史,每一代索尼都将自家其它部门产品的优势整合其中,于是我们能在每一代 Xperia 1 中看到新的、不同的卖点。
Xperia 1 IV 跟以往每一代 Xperia 1 一样存在有不足,但它基本做到了索尼定义里的 Xperia 旗舰手机该有的样子,而这也让我们对下一代 Xperia 1 心存期待,不是么?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535dd8e9f095c6805a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