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22 天 13.2 亿。
《神探大战》,8 天 2.8 亿。
气氛烘托到这。
暑期档真正的“大玩家”,也该上场了 ——
外太空的莫扎特
从里到外,几乎一部为暑期量身定做的国产大片。
暑期要什么?
要玩,要耍,还必须撒开了耍。
疫情让观众压抑了许久,也让影院的大片们保守了许多。
直到 Sir 看见这一幕:
黄昏,北京,闹市 CBD。
一艘飞船点着彩灯,划过城市知名地标。
在艳羡惊奇的目光注视下,最终降落于巍峨的长城烽燧上。
这还不算什么。
根据幕后花絮,此情此景不是电脑特效,不是数字 CG。
剧组真的造了一架大大的积木船!
光天化日吊到天上,把北京城变成了游乐场。
船有了,还缺几个船员。
参与这次大冒险的,都是国内各个年龄段有头有脸的人物。
主演,黄渤、荣梓杉。
配角,范伟、姚晨、梅婷、黄觉、贾冰、许君聪、于洋 ……
这场面甚至“惊动”了另一位重磅玩家周星驰。
你真的拍出来啦!
视频中星爷还是略微拘谨。
Sir 看完成片后,大概能理解这种鼓励式的惊叹。
用星爷语气说应该是 ——
小陈,你这次玩很大啊!
01
很多影迷包括星爷都感觉到了:题材非常规。
即使对陈思诚这位顶尖的商业片操盘手,《莫扎特》也是个风险不小的项目。
一句话总结:
主打青少年、家庭教育题材的真人、奇幻电影。
Sir 印象里,国内暂无特别成功的案例。
除合拍片《宝葫芦的秘密》,就是星爷的《长江七号》。(知道为什么星爷出现了吧)
前者是借迪士尼的东风,后者,从上映到现在争议就没停过。
主要的难度,除了特效。(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
最大的一个问题 ——
如何做出童趣,又不至于低幼。
稍微偏离一点,就会滑到其他类型,或赶走小孩,或触怒家长,或平淡无奇。
因此,《莫扎特》开场就在“童趣”上花足工夫。
重点不是“童”。
是“趣” —— 尽量拓宽想象力。
主角任小天(荣梓杉 饰),初二小屁孩,喜欢天文学,喜欢幻想宇宙和外星人。
于是在他眼里:
云朵,是飞船;
房间,装着星辰大海 ……
个屁!
嗯,阻挡他做梦的,是他单亲家庭的老爸任大望(黄渤 饰),一个望子成“郎”的传统父亲 —— 想把儿子培养成大钢琴家。
初中二年级,果然中二病。
整部电影,就从这反复切换于外星人 / 老爸的鬼畜视角出发。
重新观察这个奇奇怪怪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有:
成天板着脸,偶尔春心荡漾的老师(贾冰 饰);跟自己一样天马行空的基友;凶神恶煞的校霸;高年级的心机学长;以及一个越看越好看的插班女同学 ……
看出来了吗?
妥妥一个中国版“野比大雄”嘛。
只不过增添不少本土色彩 —— 任小天和每个中国孩子一样,必须穿着运动款校服,在老师僵硬的说教,父亲“为你好”的唠叨,以及陌生的情感觉醒之间皱着眉头,懵懂成长。
当然,他又跟大多数中国孩子不一样。
外星人来“救”他了。
还是一个长得像熊猫,毛茸茸没什么坏心眼,跟他差不多中二的外星人。
连“哆啦 A 梦”都到位了,齐人开耍?
要知道,中二孩子不仅会幻想英雄,还必须幻想“坏人”。
只见姚晨化着浓妆操着川普出现 ……
哦对了,这坏人最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还要比自己更“中二”。
△ 跟着我喊: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 ……
呃。
Sir 看预告时也担心,这么飞的故事让观众怎么代入?
于是电影做的第二层努力,是让想象力落地。
细节,落在中国孩子的回忆。
莫扎特让书籍飞上天,变成桥让孩子们在空中行走。
仔细看 ——
这些书不是教科书,而是几代中国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科幻世界》,作为天文发烧友的任小天,家里积了一堆。
场景,扎在真实土壤。
任小天带外星人晃悠的街区,老北京一眼看出是德胜门附近;
还有开头提到,于当代艺术中心水池里升起的乐高船,带着几个小伙伴们,从东直门,到国贸,飞过央视大楼,中信大厦 …… 最后落在长城上,国人都认得出。
这次,陈思诚并没有回避自己的“私心”。
他没有再像《唐探》那样带你穿越五大洲四大洋。
而是将他心目中最美的北京城,搬到你眼前。
02
但你要说,《莫扎特》就是一个拍给孩子看的作品吗?
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Sir 注意到,采访里几乎所有主创都在大谈家事。
在被问到让黄渤印象最深的台词的时候,他是这样说:
一个是“我是你爸爸”(莫名有点星战梗)。
一个则是“我是为了你好呀”。
这两句注定会让不少观众 PTSD 的话,都指向《莫扎特》的第二个看点:
教育。
什么叫中国式家庭?
电影的呈现几乎可以用“露骨”形容。
任小天喜欢天文,任大望却想让他学钢琴,成为钢琴家。
为什么呢?
几个因素叠加:
一,任大望早年玩摇滚失败,子承父业,实际是为自己的梦想争取第二次机会;
二,任大望看到郎朗成功的案例,很受启发,就把郎朗塑造成父子生活里“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他用所有积蓄买钢琴,花大价钱请钢琴教师,甚至与妻子闹翻,离婚,不惜棍棒教育 ……
是有多想孩子成功吗?
不,他只是想拼命逃离失败。
失败的梦想,失败的婚姻,失败的爸爸 ……
他用最固执的方式为孩子规划一条他想象中最美好的道路,完全不考虑后果。
但孩子的反应是 ——
不过,这个“父亲”也不完全负面。
电影适时地留下线索:
任大望如今的工作是卖保险,这是一个上限很高,下限很低的工作,经常可以看到他在电话里给客户低声下气。
他是为“梦想”付出过真实代价的人。
所以不希望儿子像自己,没有一技傍身,工作不稳定,过苦日子,住回迁房 ……
电影中,任大望总是一个人喝酒,看电视机看到睡着,在家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儿子长大,上边还有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父亲(范伟 饰)。
他的偏执和赌徒心态,来自过往的教训,也来自生活的重压。
更别说这个细节。
莫扎特用任小天家里的天文杂志,搭成了桥梁,让他逃离房间。
可以想象:
任大望对于任小天自己的爱好,从没吝啬过。
那时刻紧绷的习惯从哪里来?
电影结局的惊醒,不是来自旁观者,不是来自外星人,而是来自另一个爸。
爸爸骂儿子。
和当初爷爷骂爸爸,语气用词几乎一模一样。
这也点出某种刺耳的真相 ——
中国式家庭的矛盾,并不只关于“家庭”,更是时代集体的隐疾。
电影中两个“儿子”都追问过同一句话:
活着有什么意义?
两个“爸爸”,当时都选择忽略了这个问题。
不是他们不想回答。
而是他们自己也没想过 ——
恐惧失败。
是因为那个时代对所有人灌输着,不成功,便是“失败”。
固然电影只是轻轻触碰了这根敏感的神经。
然而。
碰了,显然比无视它、绕过它,更有勇气。
03
最后,有一说一。
《莫扎特》注定是个很难满足所有观众的电影。
不是 Sir 在唱衰。
而是我们的市场屡次证明,如此题材不受欢迎。
当下什么片子最红火?
大概数数:喜剧,主旋律,以及各种姿势的青春疼痛。
《莫扎特》只能勉强搭上“喜剧”。
陈思诚不知道吗?
不可能。
Sir 曾经有过一个暴论:
前作《唐探 3》,试图探索中国商业电影在某条道路上的上限。
结果口碑上彻底“失败”。
但不是完全没有价值 ——《唐探 3》的大手笔,加上喜剧类型,人气演员,跨国拍摄,堆砌中外明星,累加各类元素,还做到了本体故事的不掉线,甚至还蹭了一回情怀加成。
即使碰上疫情,搁置一整年,最终仍收获 45 亿票房。
别误会,Sir 绝不支持“唯票房论”。
只是放眼当下国产电影,目前几乎只有《唐探》系列敢如此大手笔地投入纯娱乐电影。
小成本喜剧、民族情怀主旋律、现实主义、文艺片 …… 这些固然能带来一定票房收益,也能产出高质量作品。
但娱乐,才是绝大部分普通观众刚需。
《唐探》的意义更多不在眼前。
无论成败,它通过三部“巨制”,事实上为后来的创作者,在电影工业和商业运作上铺平了一条道路。
《莫扎特》同理。
作为真人奇幻类电影,它免不了与国外作品对比。
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沉睡魔咒》《灰姑娘》《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绿野仙踪》……
不论特效水准,故事深度,还是叙事边界上,或许仍有差距。
于创作者,如何面对这种差距?
于我们电影市场,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Sir 想起前几日贾樟柯导演刷屏的那篇专访。
不少业内人士感叹他的勇气。
其实标题并不能完整概括专访内容。
贾樟柯在这次专访里,指出了许多被忽略的行业弊病,以及不太好的趋势。
有两个关键词 Sir 觉得有必要提炼出来:
单一。
不确定。
成功的类型过于单一…… 太过于依赖档期,电影作为一种便宜的、常态化的娱乐消费 …… 变成只有春节或者热门档期才会去看,这是不正常的。
我们原来其实是挺活泼的一个多元化投资格局,现在可能就变成了,那大家就都投主旋律呗,它安全,它有确定性啊。
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国电影只做成主旋律的专卖场。
因为不确定,所以单一,也因为单一,市场趋向拥抱更大的“确定”。
如果按照 Sir 的理解。
贾导的话并没有贬低某一类型,而是,反对轻视任何一种类型。
回到主题。
不必为《莫扎特》戴上什么高帽子。
这是一部献给孩子的电影。
让他们在这个夏天,在久违的影院里,真正做一回“主人”。
Sir 更期待。
未来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莫扎特”,带上他们各种离奇中二的梦想,踏上国产电影这艘大船。
开启历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18e4cb15ec04b214ebc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