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汽车憋大招,手机与汽车融合真能1+1>2吗?

前沿科技 3年前 (2022) 虚像
1 0 0
苹果汽车憋大招,手机与汽车融合真能1+1>2吗?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智行驾道

汽车江湖只流传苹果汽车的声音,却一直未见身影。2014 年,苹果内部批准和启动了名为 Titan 的造车项目,但直到现在,苹果汽车项目进度都只能用 " 悲观 " 来形容。

在过去的八年里,Titan 项目经历了四次领导层变动,每一位领导人都有不同的野心和抱负,具体是要专注完全自动驾驶软件,还是打造整车,苹果一直反复摇摆。今年 3 月,著名分析师郭明錤爆料出苹果造车团队已解散,2025 恐难量产。

不利消息一波接着一波,让人不禁要问:苹果造车到底怎么了?

7 月 11 日,苹果汽车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 The Information 的记者发表了一篇关于苹果汽车的深入报告,据称,苹果汽车的最新设计具有四个朝内的座椅,允许乘客彼此面对面交谈,除此之外,苹果的目标是获得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豁免,以推出没有方向盘和刹车踏板的车辆。

从以上信息可知,苹果并不打算推出一款过渡期性质的汽车,而是打算 " 出道即巅峰 ",直接推出一款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这或许也是苹果汽车鸽了这么久的原因之一。

如果成真,当全球卖得最好的智能手机 + 全球首款完全自动驾驶智能汽车,两者联合形成超级智能终端,不管是车企还是手机厂商,都毫无招架之力

因此,苹果汽车虽然尚未问世,但不少车企都将其视作竞争对手,一些车企更是将对苹果的抵抗措施前置,最明显的是今年开始,手机与汽车的融合,来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快一些。

今年 3 月底,蔚来以准官方的方式,坐实了进军手机业的坊间传闻,关于做手机的意图,李斌表示是为了对抗 2025 年即将问世的苹果汽车。

除此之外,还有吉利、华为、小米,无数的跨界例子带出了一个问题:汽车 + 手机,是否就是未来 " 移动 " 互联网的最终形态?真的能实现 1+1>2 吗?

01 手机出击 VS 汽车防御

手机厂商与汽车行业的疯狂联动,目的只是为了打造一台能让我们联动手机的汽车吗?显然不是,各家企业的跨界都带着不同的目的,以手机厂商为例,代表企业是小米、苹果。

手机厂商造车的逻辑不难理解,最近一则 " 年轻人不换手机 " 的话题被顶上热搜,从这个话题中就能看到手机行业正面临十年来最具危机感的时刻,据 IDC 数据分析,手机全球出货量已经连跌 5 个季度,分析机构已经将 2022 年出货量,由原来的增长 1.6% 调整为下跌 3.5%。而国内出货量在 2019 年就已见顶,今年 1-4 月更是跌了 30%。

全球出货量不断减少的今天,手机厂商们已经意识到,以一己之力扭转市场大势几乎不可能。在智能手机革命性新技术出现之前,一边通过高端化维持住手机产业的 " 基本盘 ",一边寻找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在这场手机巨头生存战中,国内外手机厂商们除了砍单、调低市场预期,还对手机产品进行了降低规格和降低配置的操作,头部手机厂商尚且如此,腰部及尾部厂商更是干脆退出市场竞争或者直接被并购。

手握现金和庞大研发团队的手机企业,必须寻求第二增长点。而技术流差不多的平板、桌面办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都只是小打小闹,一个原因是这些智能设备的市场规模,赛道宽度远不如手机,它们只是手机生态的衍生;二是这些智能终端并不具备决策属性,只能补充手机缺失的功能,无法产生划时代的体验。

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许多一线手机厂商都还搞不明白。直到智能汽车的出现,手机厂商们才稍微明确了点方向。智能一词以前是归属手机,现在开始来到汽车,国产智能汽车的突围,让手机厂商们看到了希望。

自从互联网产业开始介入汽车以来,汽车已经被视为潜在的新智能终端。实际上,它既是智能化平台,也是终端。

更重要的是,车机智能化刚刚开始,技术远未定型,产业上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虽然涵盖了越来越多的手机技术,但它本质上不是更复杂的手机。

造车毕竟不像手机,手机厂商如果不经历脱胎换骨地改造,凭借线性技术积累,是很难造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汽车产品来的。更何况,华为的 " 不造车 " 宣言有效期即将到期,这个大佬在与赛力斯问界的合作中积攒了无数的经验和数据,假若华为想造车,留给其他手机厂商们的挑战将升级为地狱级难度。

反过来,车企也在布局手机市场,如果说手机厂商造车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增长空间,通过 " 自我革命 " 消除不安,而进行的一种主动出击,那么车企造手机则更像是一种被动防御行为,其中代表企业是——蔚来、特斯拉。

华为鸿蒙上车之后,问界 M5 上市 87 天销量破万,其中 6 月份单月交付了 7021 辆,M7 发布后,同样实现了 4 小时订单量 2 万台的成绩。据报道,多名问界车主购买问界 M5,都是因为正好在华为手机店里看见展车,试驾和了解之后被吸引下定的。

由此可见,这部分用户就是基于手机生态而选择的问界,这给各大手机厂商与车企一个启发,手机用户是可以转移成汽车用户的,这也是小米敢拿 100 亿杀入汽车行业的原因,米粉就是小米的基本盘,苹果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果粉的存在就几乎可以担保苹果汽车销量不会差。

目前新势力担心的就是这个,蔚来李斌观察到蔚来用户使用苹果手机的约占 60%," 想想 2025 年,苹果车出来了,我们的六成用户甚至更高都是用苹果,我们一点防御都没有,今天还不做点准备到时不好办。"

所以,蔚来造手机其实就是一种基于未来市场竞争的防御行为,那么,车企造出来的手机,跟我们现在的手机有何不同?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李斌话里的话: " 给我们车主一款车机互联体验最好的手机。"、" 是打造以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 和 " 不会从商业成功的角度去思考。"

很显然,以李斌为代表的车企所打造的手机,首先是能和车联网,且以汽车为中心;其次是不走商业化,不参与手机厂商之间的激烈厮杀。以上两点连起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汽车厂商做手机,就是 " 铸剑 " 行动,赚不赚钱是小事,把客户黏住是王道。

因此,手机厂商造车,和车企造手机,表面看起来都是将汽车与手机相融合,实际上做的并不是同一件事,手机厂商出击,汽车厂商防御。

02 服务与内容才是核心

除了 " 亲自造 " 之外,融合汽车与手机,行业还有另一种做法——帮车企造好车

未来,智能汽车将是一门事关服务和内容的生意,这才是智能移动终端的完整体。在此基础上,想 " 统领 " 汽车市场,自己造车并不是唯一解,华为 " 帮车企造好车 " 的商业模式,也能让华为即便一辆车的没有,依然在汽车行业叱咤风云,华为负责服务,鸿蒙负责内容,以生态留住用户。

这种模式在手机行业已经证明可行,苹果正在逐步从一家硬件公司,转变为一家软件服务商,从新角度吸引用户驻留在苹果的应用、游戏、视频内容一系列服务上——比如 TV+ 邀请明星班底发展原创影视内容,到 Apple Music 自立音乐出版部门和音乐榜单,再到收购电子杂志发行商 Texture 等等。

服务与内容两手抓,将所有内容生态服务整合在一起,用户想跑都得自己掂量一下。当这个趋势延伸到汽车行业上,我们会发现,在智能汽车时代,汽车硬件反而是最无法打出差异化的存在,服务与内容才是王道," 帮车企造好车 " 的合作模式,从服务与内容层面来说反而比造整车要难得多。

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华为和问界、极狐、阿维塔,百度和吉利,当华为或问界用户习惯了鸿蒙的生态,想换其他车还真就不是有钱就行的了。

就连 " 老顽固 " 索尼,也在 2022 年一改往日在战略上的犹豫不决,成为 " 帮车企造好车 " 的一份子,年初 CES 上,索尼宣布成立独立的 " 索尼移动公司 ",专门负责造车业务。不过,索尼并不是想自己造车,而是与本田合作。

索尼负责影像传感、通信、网络技术、以及车机的内容服务等,而本田则负责 " 在成本有限情况下造出一款性能成熟的汽车产品 "。对索尼来说,既有利于发展又有人分担压力,再好不过;对本田来说,电气化、智能化转型亟需加速,仅靠自己实在是道阻且长。

吉田宪一郎曾这样描述汽车的未来——汽车正在向 " 智能移动影院 "、" 智能听歌设备 " 和 " 智能移动空间 " 演变,宅男欢乐屋从房间转移到了车上,显然,索尼也看到了未来汽车竞争点就是服务与内容,而服务与内容的完善,才能让一辆四个轮的交通工具,变成智能移动终端。

基于服务与内容,手机厂商,软件服务商、消费电子等全部涌入汽车行业,共同为用户提供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融合体验。

正如李书福所说:" 我相信,未来不是单品竞争,而是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融合体验的竞争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的技术创新和生态融合势在必行。"

手机从移动通讯工具,到娱乐、办公功能集大成的超级终端的发展过程中,让乔布斯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汽车也将成为手机之后,再一次改变世界的终端产品。

03 当汽车失去名字

事实上,汽车与手机的融合,只是这场 " 万物互联 " 的前菜。未来的跨界行为将会更多,在此之前,各品类各自为营,互不干扰,但在接下来的市场环境中,不管是智能家居、数码、汽车、可穿戴设备等等,本质上都是同类型的,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智能终端。

我们得先打破自己的认知,不用管它是沙发、手机甚至其他看似无关的产品,我们先别把它们看做是同一物种。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在早期黑白屏幕手机时代,游戏机是游戏机,手机是手机,MP4 是 MP4,MP3 是 MP3,这是四种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那时的消费市场没人会将这几类设备混为一谈,而如今,这几类就是一种产品,即智能手机。

现在各大终端设备,已经来到了融合前期,为什么要这么做?OPPO 副总裁、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刘波认为,在万物互融时代,连接只是基础,融合才是趋势。在未来,用单一技术和服务,难以带来革命性的产品和体验。

那么,万物融合的第一站为什么是汽车 + 手机,而不是手机 + 其他?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智能汽车拥有两个核心属性:出行属性和空间属性,围绕这两个属性,智能汽车将拥有区别于其他终端新商业模式,所有终端中,只有汽车具备这两大属性,出行属性是终端场景的变换,而空间属性将成为个人专属数字空间,具有高度差异化的属性,也是最大的内容入口和服务入口,迁移手机产业的优势,放大汽车行业的价值。

除此之外,智能汽车拥有四大关键技术——感知、规划、决策、控制,这改变了人与机器互动的方式,一个习惯的改变就有可能诞生新的市场机会。

在于 PC 或手机时代,机器只能被动去接收人的输入来执行,而智能汽车可以做自主决策,在不依赖人的干预情况下去行动,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自动驾驶。这个逻辑的变化,只要智能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打穿之后,延伸出来完全可以用于更多的机器人场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时代开启的序幕。

特斯拉 AI 日展出的人形机器,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特斯拉的技术已经足以让机器拥有自主感知和自主决策的能力。7 月 12 日,小鹏也拿下了仿生机器人融资大单,更加证实了未来汽车也跟机器人一样,拥有感知与决策权,这是其他智能设备所不具备的特质。

一台可走可停,拥有大空间,能自己感知与决策,同时还具备内容与服务的汽车机器人,作为万物融合的入口再适合不过了,补足了移动互联网遗留的历史问题,所以,万物融合的前提,手机与汽车两者相结合,才是 " 移动 " 互联的最终形态,做到 1+1>2。

只不过到那时候," 汽车 " 将会失去自己的名字,以 " 智能移动终端 " 之名活跃在世界上

04 智行观

未来,智能汽车不仅能驱动速度,更能驱动我们的智能生活,说白了,智能生活就是人 - 车 - 家三大场景,科技巨头布局人车家全栈智能化产品,手机厂商与汽车的融合,补齐了最后一环,实现智能生活全场景贯通,个人数据可以无缝衔接,这将为我们的生活还有商业环境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

版权声明:虚像 发表于 2022年7月14日 pm12:24。
转载请注明:苹果汽车憋大招,手机与汽车融合真能1+1>2吗? | 快导航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