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担心你没工作的基础学科,在欧美都是热门专业?

文化教育 3年前 (2022) 虚像
2 0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原文标题:《为何爸妈担心你找不到工作的基础学科,在欧美都是热门专业?》,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功利心是不是个好东西?

对个体而言,它是动力,可以让人改变命运。但与此同时,它也有可能会让人失去很多东西,比如刻意将一切分为“有用无用”,或是将一切填饱肚子以外的追求视为矫情。

我能理解这种为了生计或改变命运而存在的功利心,它甚至是许多人求生的唯一选择,但不代表我喜欢它。一个太功利的人,在别人眼中很难可爱起来,这是事实。

当然,功利心并非只存在于某些人身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功利心,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每年高考之后的选专业,就是一种趋利行为,谁不想选个好专业呢?

不过,这是一个技术活,过分功利的心态,可能不但无法选到好专业,还耽误了孩子。

中国人对于专业的判断有自己的一套,出于功利原则,基础学科肯定是最差的,比如哲学数学物理学,中文专业本来也很差,但胜在考公务员的选择相对多一些。什么专业吃香?那肯定是跟最热门行业相关的,或者说考公方便的。

欧美国家基础学科为何热门

相比这种“中国式功利”,老外并不一样。比如美国,美国人当然也功利得很,但美国有哪些专业吃香呢?很多人的推荐足以让中国人大跌眼镜,比如物理学和化学。

物理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钻研学术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出路,比如兼修金融,然后去金融机构做高大上的量化分析。化学专业更靠谱,制药公司、仪器公司等都是好选择。

最让中国人无法理解的也许是数学专业。前些年我曾见过一对父母,他们对孩子的专业唉声叹气,认为毫无出路,“学数学!以后能做什么!难道去做数学老师吗?”

可是,数学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前景相当不错,除了在高校担任教职、搞搞学术研究外,金融、地产等行业都需要大量数学专业学生。

再看看欧洲,号称欧洲最强的德国人,选专业有没有功利心?当然也有。德国工业的根基,除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外,便是庞大的技术工人群体。

尽管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极高,但德国并没有强调高校“大跃进”,也没有提出大学生普及化,高校录取率和毕业率都不算太高,目前也有60%的年轻人没有进入大学,他们的去向是职业教育。

在德国,普通技工的收入已在德国人均收入之上,如果是高级技工,收入可以倍增。所以,人们无需追求所谓的高学历,也不会鄙薄工人身份。在德国的就业市场上,雇主看重的并非学历高低,而是学历和专业与自身需求的契合,所以职业教育反而更受企业青睐。甚至有一种说法:在德国,除了如保洁等技术要求不高的职业外,德国企业不会招聘没有相关专业培训背景的员工。

换言之,德国在大学招生之前,已经非常“功利”地剔除了相当一部分人。至于大学教育,德国又有大量强调实用的理工类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反而较少。但最顶级的专业,依然是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和历史等。

基础学科,才是欧美发达国家优秀人才的首选专业。

在中国,基础学科的地位当然很重要,但一直被很多人嫌弃。这些年略有改观,但往往也仅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而这些家长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的重视,一方面来自自身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因为一线城市的经济发达,产业趋向与国际接轨更快,因此也像发达国家一样,对这些专业有着大量需求。而在大多数地方,父母们仍然会有“学历史只能去山里考古”、“学数学只能做数学老师”、“学哲学会变傻”的固有观念。

因此,中国家长看中的往往是“有用专业”,即毕业就能马上找工作的专业。这种心态原本跟发达国家没有本质区别,但限于知识素养和对社会发展的不了解,他们的选择依据往往是当下的热度。比如银行专业热门,就一窝蜂去选银行专业,计算机专业热门,就选计算机专业……在扩招和行业变化的大背景下,往往行业还没到消亡的地步,先遭遇了一窝蜂导致的“毕业就失业”。

基础学科掌握着人类文明的走向,也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这种选专业的观念并非孤立存在,许多中国家长习惯以“有用”和“无用”来区分专业乃至各种事情。比如阅读,他们会认为读课外书无用,读教辅书有用,而在课外书里,小说最没用,反倒是心灵鸡汤相对有用。至于乐器,考级才有用,弹吉他玩贝斯组乐队就是浪费时间。哪怕是看个电视,那也是卡通片没用。

原因很简单,除了升学和就业压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没有真正完整的童年,没有及格线以上的审美培养。老一辈自不必说,即使是80后,童年时的物质也不是特别丰富。电视普及了,可是电视台不多,报刊杂志不少,可有意思的不多,能买到书了,但选择面极窄。在最该培养审美的年纪里,大多数中国人都只能埋头做作业。

也正因此,大多数中国家长很难相信“潜移默化”的作用,很难相信一个人的能力和素养往往要通过长期的滋养来提高,他们更相信眼前的东西。

以写作为例,作文关乎语文成绩,没有几个家长会不重视。但大多数家长都不明白,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观察力、逻辑思维、归纳能力、语感,还有对文字的运用,缺一不可。而这所有的能力都需要长期积累,通过大量阅读和对世界的感知而实现,或者说,要通过大量看似无用的积累去实现。读多少书,去多少地方旅行,也许都无法让你的作文第二天就拿到高分,但你一定走在了前行的路上。即使你没有天赋(其实天赋才是最重要的),起码能够做到把一件事情表达清楚——别以为这个要求很低,现在多少大学生甚至博士生,连一段完整无语病的话都写不出来?

当然,许多家长会选择捷径,比如买大量作文选,进行模仿式的套路练习。这确实可以应付眼下的考试,但无法应付所有考试,更别说人生了。

何况,在人生所要面对的各种学习领域里,把文字写通顺简直是最简单最初级的了。

为什么在欧美发达国家,许多中国家长认为无用的基础学科往往最热门?因为基础学科虽不会马上见到效果,却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无论哲学、历史,还是数学、物理,它们都没有多少直接相关的对口行业,但只要学通,可以面对的行业领域就会大大拓宽。

或者说,这些基础学科代表着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许多行业都会消亡,但只要人类存在,对世界的探索就不会停止。掌握了基础学科,意味着掌握着人类文明的走向。

如果我们能摒弃“有用”和“无用”的思维,再来审视各种专业,就很容易判断出它们的未来走向。

人工智能确实会取代许多行业的人力岗位,即使不会完全取代,剩余的人力岗位必然也是竞争极大的高端岗位。但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是什么?是人心和创造力。

除了基础学科外,需要人心和创造力的专业和行业还有许多,比如艺术和独立设计——没错,还是一些以往看起来“无用”的专业和领域。

当然,选择这些未来不会消亡的专业,需要的东西很多,而且这些东西不是依靠刷题式的努力就可得来,它甚至十分“奢侈”——比如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足够充裕的时间,足够从容的空间。

记得我读中学时,曾陆续有同学选择离开。比如初中毕业时,有几个同学选择了中专(多半是家庭困难的女生)。家庭迫切需要她们出来工作,中专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哪怕她们成绩相当不错。相对富庶的珠三角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例子只会更多。

也有许多家境并不如意的同学,坚持读完高中,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如今拥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仍或多或少会有“奋斗了十八年,才有机会和你喝一杯咖啡”式的困扰。

如果把以上所述视为给阶层固化辩护,就歪曲了我的本意。我想说的是,一个孩子面对的生活越窘迫,改变自身阶层的愿望越迫切,他所关注的世界就会越狭窄,这很无奈,却是事实。

作为父母,尽量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空间,其实是日后专业选择的基础。所谓父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非单纯指经济能力,还有知识素养与正确的三观。只有具备足够素质,才能明白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让孩子多读无用之书,走无用之路,有许多无用的爱好,然后,在各种专业消亡的大趋势中,选择那些看似无用的专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

版权声明:虚像 发表于 2022年7月8日 pm4:58。
转载请注明:爸妈担心你没工作的基础学科,在欧美都是热门专业? | 快导航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