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玲说职场人生(ID:Lingtalks),作者:LingTalks,头图来自:《平凡的荣耀》剧照
昨天和一位新认识的国内科技公司CEO(3千人的规模)谈他在欧洲扩展业务的想法。这个世界真是小的让人惊讶,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居然是我在西欧熟识的同龄人。
两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那是千差万别,不免让我想起来和大家聊这个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从执行层面,到战术层面,再到战略层面的过程。可是,大部分的人都长久地卡在执行层面。
我遇到过很多工作5年,甚至10年以上的职场朋友,所在岗位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执行,上一级安排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看上去很有专业性,但从一个更高维度上看,零碎不成体系,职业瓶颈无法突破,个人竞争力也无从谈起。
长时间停留在这个位置,也是35岁危机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就业市场会源源不断地输入更有活力和精力的执行者。
执行层的工作经验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后,所带来的价值增量就开始衰减,无法抵消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劣势,还有技术发展取代人力的趋势威胁。
这些朋友,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有危机感,他们有着强烈突破的意愿,却经常把努力用在了错误的方向。
求而不得,便成了人生常态。
这背后根本的因素之一,就是认知没有升级,还停留在比较低的阶段,从而影响到情绪,行为和结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非常认同:
什么叫疯狂,就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鸡蛋,从外部打破,变成了食物;从内部打破,就是新的生命,从而具有新的能量与价值。所谓成长,本质就是认知的升级和拓展,这样才能让我们脱离现实状况的限制,突破自己。
这篇我就从个人增长模型,知识体系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提升甚至颠覆你的认知。
个人增长模型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规定要5年经验、10年经验等等类似的工作经验要求呢?
因为工作时间意味着与之匹配的能力等级。同样的工作,5年经验和10年经验所积累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能承担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你的工作年限越长,往往也意味着你的能力越强,这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正向倍增的关系。
但如果你违背了这种关系,那么,就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
有些人,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是上升到系统层面及战略层面的问题时,他的脑子就一片空白。
层级越高,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执行层面。
如何保持自己的个人成长,突破瓶颈,并且在就业市场中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这里给大家带来一个曾经在商业领域中颠覆性的发现,那就是麦肯锡在1996年提出的增长的三层面理论:
第一层面是确保并拓展核心业务的运作;
第二层面是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业务;
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业务。
企业要想实现增长就必须同时管好增长的三层面。通俗来讲,就是要有现金流业务、增长型业务和种子型业务。
在我们的个人职业成长中,这个三层面同样适用。
第一层面是你现在的本职工作和收入来源 (现金流)
第二层面是发现和建立即将涌现增长动力的岗位(增长)
第三层面是创造有生命力的未来事业(种子)
因为现在职场的人,都是高估了自己一年的工作能力,而低估自己未来三年的能力。大部分人的认知和精力都集中在第一个层面,甚至在这个层面挣扎不已,每天疲于奔命,做一天是一天,完全没有去思考和探索第二和第三层面。
这样的后果,就是发展容易遇到瓶颈,工作中没有太多主动选择的机会,受制于外在环境。甚至失去现在的工作,就找不到比以前更理想的工作。
那些能够突破执行层面工作的人,非常注重个人效能的三个方面:个人技能(知识体系,沟通能力等),时间管理和工作理念(主动性,灵活等)。他们还能够积极地发现未来的机会,是现实的理想派。
他们在工作中,会花至少20%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从事本职工作内容以外的事情,比如:
针对现在的工作内容尝试新的方法;
团队中有哪些对上司和部门重要的事情,但还没有人去做,或者做得不够好的领域;
部门之间,有哪些人事关系需要去打通和改进;
公司内外部有哪些initiative(行动,项目和人脉)对长期的发展有帮助......
我经常对学员说,机会都是存在于你现有认知圈外的,主动性是第一要素。
首先要有认知:停留在执行层面的工作,对长期发展来说是危险的;第二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创造机会,提升自我认知,建立连接,获得认可,脱离执行层面。
那些能够突破到第三层面的人,他们非常清楚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但他们也坚信积累的奇迹,积极学习,拓展人脉,为未来的有一天可以全职做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情,做铺垫和准备,最终让自己的后半生,过得更加舒展。
很多人对目前的工作和状态可能都不满意,心中也有理想的火苗在燃烧,但是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而已。 因为他们的认知告诉他们,现实是最靠谱的,我们无法摆脱现实,实现理想困难重重,想想就好,或者干脆不要去想。
升级的认知却是:用现在的准备和行动打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才能距离实现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
那该如何行动呢?
知识架构升级
一个最常见的公司架构,一般呈金字塔状。
金字塔的顶层是老板和高管(董事会),决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
金字塔的中部是职业经理人(管理层),带领管理团队规划和执行战略,
金字塔的底部是执行层(基础岗),具体落实。
简单来说,随着个人能力和岗位级别的提升,执行在日常工作中所占的分量就会越来越少。
层级越高,看问题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整体知识结构层次也要向上发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远只能停留在具体执行层面。
同理,我们的知识结构,也是呈现出金字塔形状。
初入职场的新人,知识的积累通常集中在数据、信息和知识,且数据与信息偏多,知识偏少;
随着职场的积累与个人的成长,信息与知识的比例提升,并逐渐可以有智慧的积累;
当晋升到较为资深的职位,知识与智慧的比例会很大,并逐渐开始对复杂事物有较为敏锐和准确的洞悉。
不论是资深产品经理、产品总监,还是任何一位杰出的专业管理者或某一细分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具备相当比例的智慧与洞悉,而这些智慧与洞悉是建立在其长期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之上的。
基于长期积累获得的完整知识体系,对业务及产品融会贯通,具备了超出常人的额外认知的能力,才能更全面、更接近本质地看问题,也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与预见有更强的判断力。
执行层面的工作从战略角度来看,都是碎片化,不系统的。个人有没有意识去整合,梳理自己领域里的信息,转化成知识,就是跳出执行层面的关键。
我们在工作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junior,这个junior和工作年限没有任何关系,就是看他/她的认知和行为是不是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比如:
只按部就班执行流程和自己那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和周边业务的联系,也不考虑更大范围的影响;
很难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和沟通,不愿意沟通和建立连接;
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也感知不到这个“为什么”的改变,从而无法变通。
每个工作领域,都有知识体系,高手就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人。他们从来也不愁工作机会,因为这样的人群是稀少的,需要大量的投入积累,不会轻易被替代的。
对我个人来说,什么项目,哪个行业的项目,都不是问题;在我的一对一咨询客户中,多样性高得惊人(行业,年龄段,学历背景,所在国家,岗位),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知识体系的力量。
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核心明白三点:道法器。
道——核心在于做什么:目标方向、真理、价值观,核心理论。
法——核心是怎么做:方法、路径。
器——核心是高效的的工具:导师,书籍,培训等。
这里用图表来分享一下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具体方法。
抛开知识焦虑和碎片化阅读,去接近专家和领域中优秀的人,读最经典的书籍,经常地自我思考和梳理,敢于实践,反思,开发不同的应用思路,就能收获到很好的成长。
影响力
谈到个人突破,就离不开影响力这个话题。影响力是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我发现,很多人在影响力上没有突破,就是受制于传统的考试思维。
在学校考试时,大部分都是闭卷考试,你只能自己思考,自己解题。在职场和社会中,是一个巨大的开卷考试,其实大部分东西你不一定必须记得和专精,但是你得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还知道怎么才能用好。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身边的案例,某某人因为得到了公司的某个机会,或者是某位领导的青睐,一路高升,薪水翻番,做到了某某职位,听得让人眼红心痒。
不明真相的人,往往把这种机遇归结于运气好。但事实上,机会不是随机分配或者是你努力工作即可获得的合理分配,有价值的机会都是拼来的、争取来的,这既需要实力也需要技巧。
所谓职场竞争力,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能力,如何审时度势地把握机会,争取职场资源也是实力之一。
比如说我的一个学员B,在大型金融公司的软件中心工作多年。他不满足于继续在执行层面的工作,想去做更接近业务,更有话语权的岗位,近些年也考取了很多金融专业证书,但突破不大。
我们探索出一个可行的方向,这个领域既是公司需要的,在团队中有真空,B又能够发挥个人优势。那就是成为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桥梁,即懂业务,又能够把业务需求转化成技术实现。
要达到这个转变,B就需要跳出以往那种遇到什么技术问题,都是自己去学习去死磕的习惯,因为他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业务专家,也不可能成为技术专家。
他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和业务领域有影响力的人建立联系,在沟通和对业务的理解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提升系统性思维,打造口碑,加深信任。
在面对技术问题时,首先思考团队中有哪些可靠的专家可以去咨询,通过向上管理,为自己业务领域的项目争取到这些专家的时间,打造更好的方案。
不要只提供技术,要提供方案。
这么一来,他就从技术团队的一个基层的执行者,成为公司内更有影响力的管理者。
最后,希望你能开放包容,放下自我怀疑,迟疑和恐惧,变被动为主动,让理想持续照进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玲说职场人生(ID:Lingtalks),作者:LingTalks